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别有天> 第224章

第224章

  叶隐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石桌,“小殿下,我们坐下说吧。”
  作者有话要说:
  作话:
  阿酒是医学工科毕业,文科挺一般的,所以论道这场写的可能不太好,希望大家见谅。如果发现哪里写的有问题,大家纠正我一下,我再改改。感谢感谢!
  感谢观阅!
  备注:
  浮费弥广:指的是不必要的开支太多。
  本章参考:
  1.《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2.财者,是国之命而万事之本也,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苏辙《上皇帝书》
  3.民者,国之根也。——《<a href=https:///tags_nan/sanguo.html target=_blank >三国志·吴书》
  第111章 斩首
  发现谢合阳正小跑跟着自己,叶隐默默将脚步放得更慢,行至石桌边,凝望着这位小皇孙,见他落座了,叶隐才缓慢坐下。
  “殿下想问下官什么?”叶隐温声询问。
  谢合阳本有些局促,但见面前的人态度如此亲和,渐渐放下了羞怯,开口问道:“大人,合阳方才听你说沿海通商,若要使财源复流,需将商权归还于民。关于这一点,合阳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还有些问题无法解惑。倘若沿海重商,粮道所经平原重农,边境两州以军防为重,将整个大齐视为一体,分地而治,可如何管制变成了难题。诚如大人所说,朝廷可制典章法律加以约束,合阳不解便是在于,既然各地重心不同,典章该如何侧重呢?”
  叶隐耐心听完谢合阳所有话,脸上的笑意更深,他早听闻太子长子小小年纪便有一番独到见解,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谢合阳攥了攥手,声音有些发虚地试探问道:“大人,是合阳哪里说得不对吗?”
  “殿下说的很对,提出的问题相当重要。”叶隐首先予以肯定,却不着急作答,而是向谢合阳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殿下是如何看待选贤举能的?”
  谢合阳不解地眨了眨眼,没想到对方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很快就如何作答:“《吕氏春秋》有云,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民乃国之根本,贤人便是朝中栋梁。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以择贤者当德先才后。得贤后,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展其才能,方为选贤举能。”
  叶隐笑着点了点头,夸赞道:“看得出小殿下平日很是用功,将先人智思烂熟于心。不知可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国非一人之国,小殿下方才疑惑,便由此可解。欲意知晓各地方针,合理治下,不应以君子一言为准,需广开言路,因地制宜,汇贤人才思、结合各州方略及时做出调整,国本、人心才是朝纲之源。”
  叶隐说话的速度刻意放缓,比刚才在主殿论道时,分析得更通俗易懂,想让谢合阳听得清楚明白些。
  他看得出谢合阳如今年纪尚小,对朝政的认知仅在于东宫的典籍教文中,但谢合阳的思绪开阔,想必只要适当的提点,这孩子将来必会大有作为。
  谢合阳恍然大悟,灿目明亮,站起身后便是一拜,恭敬道:“合阳明白了,多谢大人指点!合阳定努力提拔自身,先让自己有贤能之德,将来若有机会,便辅助朝廷严修各州方略,使大齐通达民生。”
  他不求身居高位,只希望自己能帮助黎民百姓、江山社稷日益安定富足,见证大齐能有下一个百年。
  叶隐冁然而笑,坐着与谢合阳视线平齐,颔首肯定道:“下官相信小殿下定能做到。”
  “谢谢大人!”谢合阳笑起来眉眼如弯月,掺着还未褪去的稚嫩。
  从谢合阳叫住他开始,远处便有人一直盯着,叶隐明白自己不便久留,便起身对谢合阳躬身一拜,“小殿下,下官还有要务在身,先行告退。”
  谢合阳闻言,立即侧身让道:“是合阳耽搁了大人的时间,大人慢走!”
  他忽而想起什么,再喊道:“大人!”
  叶隐刚走几步,又听谢合阳唤他,回首问道:“小殿下还有事?”
  谢合阳规规矩矩地合手拜礼,态度很是诚恳道:“合阳再次感激老师解惑之恩!”
  陆侍郎如此耐心教导,当得起“老师”的称呼,若不是要住在东宫,他还有很多问题想当面请教,只是不知下一次再见陆侍郎是什么时候了。
  叶隐未用言语应下谢合阳对自己的尊称,但躬身郑重一拜便是回应,而后大步走出了东宫。
  谢合阳目送了叶隐离开,正要回书房温习功课,便见嬷嬷快步走来。
  嬷嬷在一旁观望许久,见人离开后,这才前来提醒:“小殿下切不可与那位大人走近!”
  谢合阳不解:“叶大人怎么了?”
  嬷嬷好样劝说:“那位大人可是前朝镇国将军的后人,现在投身当今朝廷,立场混乱不明。柳首辅多次与太子提醒此人不可深交,换做是小殿下您也一样。”
  谢合阳却很是坚定地说道:“我不这么认为,能说出‘国本人心才是朝纲之源’的人,我相信他一定不是坏人!”
  不论外界纷扰,他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见的,陆侍郎的品德分明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差劲,反而是个很温良的人,他不想人云亦云。
  见小殿下不听劝地离开,嬷嬷赶忙跟上继续劝说,可不管她再说什么,都得不到附和。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