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别有天> 第124章

第124章

  张英奕又命书令史调出褚陵一案的定罪物证,果真在纸页一角找到了赵老四说的标记。
  先前赵老四所作画像上的人诚有礼部侍郎的七成模样,褚明沣乃太后亲侄,平日里豪奢骄恣,多与达官显贵往来。褚明沣与赵老四阶级分明,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赵老四是从何认得褚明沣的模样?
  目前线索表明,这两份手稿其中一份出自现任礼部侍郎褚明沣,另一份是前任礼部主事所写。要想验明真伪,还需找到两人的亲笔细细比较。
  五年前林攸一口咬定褚陵是贪墨案的同谋,刑部紧接着就在褚陵府中找到了铁证,纵使褚陵百般否认,也无法将自己摘干净。
  朔阳侯以旁系子弟褚陵有辱褚家颜面,需朝廷立即处置为由,对三法司多次施压,他们想着既然事情已成定局无需再深究,便草草将人定罪。
  可如今张英奕已知此案背后另有隐情,不再轻信任何线索,凡有证据需慎重比对,不可敷衍了事。字迹可以伪造,但假的就是假的,做得再真也会有纰漏,这一次他绝不会放过任何线索,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张英奕冥想良久,其后提笔拟写向礼部调阅文书的奏请,即刻递送内阁处理。
  ——
  诏狱牢房狭窄幽僻,褚陵日日闻着隔壁牢房飘来的苦味药,没病都快熏出病了。
  他转头问道:“天天喝药,你不觉得苦吗?”
  叶隐毫不在意地淡笑了一声,“吃苦总比没命好。”
  这里是诏狱,不似外头,身旁没有总跟着他喂甜食的小大人,再苦也只有自己受着了。
  “是啊,人活着比什么都好。”褚陵长叹了一声,靠着牢门陷入哀思,满目悲凉道,“但我怕是这辈子都出不去了。”
  叶隐眼帘微垂,轻喃了一声:“会出去的。”
  他先抛出褚陵作引,以朔阳侯草菅人命之事调动民心,用五年前徇私贪墨案有假掀起朝中官员与学子的议论,将此事推上台面,朝廷在众怒之下必然严查此事。
  而后他让叶辞川在城门下找到褚陵,就为了能让锦衣卫着手审查此事,将关注点引到发配至奎州的前任工部右侍郎林攸。
  他的这些布局很快就引起了谢元叡的注意,但与大齐如今的皇帝合作,其实也在他的预想之中,目的是为了将褚家彻底拉下马,又能让他顺利进入这场博弈。
  之后他命人暗中将林攸的尸骨埋入礼佛寺,笃信谢元叡一定会将案子丢给三法司处理。
  为了加快离开诏狱的时间,他让赵老四主动现身送上物证,这的确会让三法司怀疑赵老四提供的证据有假。
  此时他之前设计让锦衣卫着手调查奎州一事,便有了下文,借谢元叡与锦衣卫之口告诉三法司林攸已经身死的消息,三法司不信任赵老四,却一定会相信当今皇上,必然会顺着林攸之死继续查下去。
  他之所以选择将案子的重点放在三法司,就是因为刑部尚书张英奕在朝局中处于中立一派,不参与太子与敬王的权势争斗,为人严气正性。只要发现当年褚陵的案子是背后有人诬陷,以张英奕的脾气一定会追查到底,且不为金钱权势所累。
  想来用不了多久,本该押送林攸前往奎州的官兵就会被锦衣卫带回庆都,由他们亲口指认买凶之人,三法司最终还是会查到褚明沣的头上。
  到那时刑部借盘查林攸尸骨一事,从礼部调出褚明沣和褚陵的亲笔,与赵老四手中的物证比对,届时人证物证皆齐,褚明沣陷害并残杀同僚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褚明沣是朔阳侯褚连嶂的嫡子,得知褚明沣被捕,褚连嶂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穹山脚下有首童谣,其中一句是“大齐江山半个褚,不做贪官没出路”,朔阳侯手中把握着大齐沿海的财富和人脉,如若真的举兵起义,只怕十年前的庆都之乱再起。
  而朔阳侯府的势力也正是谢元叡一直虎视鹰瞵的,所以叶隐此局就是为了挑明谢元叡早就对朔阳侯不满的态度,在暗中推波助澜,以朔阳侯世子褚明沣为索引,卷出褚连嶂暗中植党营私,越权把控各城财权,以此诱使褚连嶂起事。
  到那时谢元叡不必再顾忌“昔日情分”,就能以擒贼平叛为由,正大光明地对朔阳侯下手了。
  庆都和朔阳迟早有一日会割裂,叶隐入局只是将此战提前罢了。
  想到两城开战受难的是百姓,所以叶隐在来庆都之前,就提前埋下了一颗棋子,提醒岑辗亲自走一趟庆都通往沿海的货运路线。
  在已知朔阳侯世子褚明沣在庆都拉帮结派、残害官员后,以谢元叡的疑心,只要岑辗查出一星半点有关褚连嶂把控沿海的证据,都足以让谢元叡有理由对朔阳侯府先作提防,如此便能将战争对百姓的影响大大降低。
  如今谢元叡和褚连嶂都有了向对方下手的机会,他只需坐山观虎斗即可。
  叶隐盘算了时间,想来就是这两日,锦衣卫便要押着杀害林攸的官兵入城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观阅!
  第68章 乞求
  当日傍晚,锦衣卫暗中将押解官兵押送入城,即刻将人送到了三法司。
  两名官兵对杀人之事供认不讳,皆招供买|凶|杀|人者乃是现任礼部侍郎褚明沣。他们认出在礼佛寺中找到的尸骨确为罪臣林攸,仵作也比对过死者背后的伤口,与他们的佩刀吻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