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加上路修得快,阿政对秦的情况了如指掌,有些地方会有灾,他会直接下令减税,邯郸郡就曾因震将原本的十税抽一降到了十四税抽一。3
他对民力的使用几乎是每位开国之君的模板,得益于完善详尽具体的户籍制度,阿政,可以直接是通过这些分配哪里可以征发多少民力、哪里可以多征粮食、哪里需要休养生息。
他几近完美的掌控着这个偌大的帝国,如每个精益求精的修复师一样填补着由于分裂过久来产生的裂缝。
秦对于行商坐贾亦有法,且行商环境比较宽松。商人需交诸如关税、市租、酒税等商业税,盐铁税和以私营手工业为征课对象的工税等。4
这些看似多,实际上对比那些个秦商这些年捞得简直是九牛一毛,他们现在有琇莹约束不敢模仿他们的前辈吕不韦那样奇货可居,可不代表没有心思,人一旦有了钱,便妄图沾染权力。
琇莹与他们交往久了,自然清楚他们手里有多少钱,所以提了给商人加一成的商税的提案,然后着手挑选部分大商去给他开辟丝绸之路。
他这边做完之后,怕被骂,没像以前一样直接拿提案就去找阿政,他递了加商税和盐税的提案,又附了一张道歉的条子。
阿政看到就冷哼一声,将条子退了,不接受条子。但提案还是很快批了,事情便定了下来。
看到琇莹下面劝他不要收兵建金人,因为金人没用,除了摆着那杵着基本上没用的谏言时,手上的青筋都蹦了起来,旧火叠着新火。
阿政直接抽出了自己的泰阿剑,支额让人唤在财务部办公的琇莹过来。
那边的琇莹接了阿政退回的条子,笑起来。
他数着数,“三百,二百九十九。”
果然到零时,阿政的侍人准时到他身边,把他请走。
琇莹见侍人过来,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乖乖的跟着出去了。
他确实是实话实说,真情实感,才不是想见阿兄,故意贬低了一下金人。
他那么善良,怎么可能?
第124章 长点心
“琇莹大了, 学会故意气朕,你难道不知道朕为何收天下之兵建金人!”
刚一进来,阿政就让殿中侍人退下了, 然后把琇莹的折子扔给他,然后反问他。
琇莹乖觉的跪下,捡了折子, 甚是温顺, “所以我没反对收兵, 刀剑入库, 马放南山。天下大定,万世永安。”
要坐稳天下、江山永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阿兄收兵器, 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
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 作林钟,而铭鲁功焉”。阿兄收天下之兵只是做得更为彻底罢了。
阿政轻颔首, 面色缓和,让他先起来,还好,琇莹的路还没走歪。
琇莹起来了,然后会心一问, “阿兄铸的金人那玩意儿每一个至少重达一千石, 得有五丈高吧,放置在宫廷之中, 杵在各个宫殿前, 真的晚上出门不会吓到吗?”
铸编钟他可以理解, 阿兄喜乐,加上编钟是文治安定的象征, 可为什么要在宫中摆十二个大金人,他真的不理解,这玩意儿除了半夜吓人能干嘛?
那些铜铸农具,铸币,做点灯什么的不都行吗?
阿政支额无奈,会心一击扎进心里了。
他能说他是发现兵器越来越多,装不下了,想着都给它糊上算了,建金人分明是听了临洮现巨人的流言突发奇想罢了,确实是造得跟鬼一样,糙得连个脸都没有,除了大,连个好处都没有。
那金人就是个备用库,以后国家没钱了,实在是需要了就融一个,反正在自家宫里,别人也不知道。
琇莹见他一支额,原本只是猜想,现在是确定了,他就开始咧开嘴笑。
他就知道,他阿兄收兵是正常的,建金人纯是没想法,结果朝中人都以为他是夸耀武功,殊不知主要目的是为后代建储备金,太好笑了,阿兄真会过啊!
但很快他笑不出来了,因为他反应过来后,直接咽了一口刀子。
阿兄那个你留的钱丢了,咱的崽子们一个都没留下,钱也有可能被项羽那小崽种给烧成铜汁了,我们好苦的命啊!
他想想觉得心酸,阿政也从他眼中看到了悲伤,他难得惊疑不定地开口,“琇莹,朕的金人被偷了?扶苏他们任由宫中失窃吗?”
他像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结果一转头自已家被偷了的,然后不愿意接受现实疯狂否定和找补的事业狂,琇莹不忍心他难过,于是含糊其辞,“就是后面大秦不行了,就失传了。”
阿政眼中不可置信各个情绪闪过,他的大秦不行了!
他直接起身踱了两步,然后很快又踱了两步,明明有许多话可以问,他却凝望着琇莹的眼睛只问了一句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外族人偷的?”
是匈奴人打到咸阳了吗?大秦的边关如何?
他没有问的明白,可琇莹清楚。
在他心中,捍卫山河,不被外族入侵是大秦的义务。
所有人都以为他的执念是大秦万世,可琇莹跟着他太久了,他总是从那执念下品出些真实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