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陈蒨说完,微笑地看向那人,那人会心地垂眸一笑。
  百官齐声道:“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意。”
  皇帝点头:“众卿有事即奏,无事朝散。”
  吏部尚书袁枢出列奏说:“臣昨日收到东衡州刺史钱道戢八百里急报,新任成州刺史王文通已失踪数日,盼望朝廷尽快派出新刺史赴任。”【成州,南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置,治所梁信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贺江口),成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省封开县一带。】
  陈蒨道:“朕记得王文通是上月才就任的吧?”
  “是的,陛下。”袁枢回说。
  “太不像话了,怎么能弃官跑了呢?”“也不能怪他,当初他就请辞不想去的,然而圣命难违……”“去了发现还是干不了,不想干就躲起来了吧!”“王太守一向守信,不该做出不告而别的事,不会是遇害了吧?”“岭南一带刺史的活都不好干,尤其是成州,这两年已经换了好几任了,任职时间是越来越短。”“那地方乱得很,民风彪悍,俚僚之间、俚僚与汉人之间常常械斗,朝廷政令难以下达,税赋都收缴不上来。”……
  百官们议论纷纷,陈蒨问:“诸卿以为派谁去合适呢?”结果百官们瞬间都成了哑巴。
  “践言,用人之事归你管,卿再推荐一个吧!”陈蒨道。【袁枢,字践言。】
  袁枢皱了皱眉,硬着头皮说:“上次,臣建议从欧阳家族或冯冼家族中选人,但是圣上没有采纳,臣只好推荐了永嘉太守王文通,现在他不知所踪,这是臣荐人不当,臣不敢再推荐了。”
  “诸卿可有好的推荐呢?”陈蒨放眼四望,百官们都低下头,太极殿前鸦雀无声。
  陈蒨叹了口气:“此事容后再议,诸卿若有合适的人选,或者上书,或者到政事堂向朕举荐。诸卿还有其他事要奏吗?无事就朝散。”
  御史中丞孔奂出列,百官们内心俱是一颤,这又是要弹劾谁了?连陈蒨也感到头皮发麻。
  第29章 催婚
  孔奂举笏说:“臣不是弹劾,是提建议,诸位莫要紧张。”
  陈蒨笑道:“孔卿请说。“
  “人口增减关乎国家兴衰,自梁末以来,国家战事不断,百姓为逃避战乱赋税,或隐入山林,或出家为僧尼,能真正为国家所用的人口逐年减少,如果朝廷再不加以管控,不出十年,人口将只有现在的一半,青壮年更是没有十分之一,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钱粮无收、兵源枯竭,这是很可怕的事,臣请陛下重视这个问题。”孔奂说。
  百官们闻之纷纷点头,陈蒨道:“朕如何不重视人口问题呢?自朕登基以来,轻税赋,薄徭役,劝农桑,与民休息。佛寺与民争地,矛盾冲突不断,前朝武帝数次舍身寺院,耗尽国帑,百姓贫困,朕深知其害,虽未明令,京城一带没有再建过一座新寺,又推进完善僧官制度,要求各寺住持,度化一僧一尼均需要朝廷的批文。这些都是为了增加人口所采取的措施。孔卿是否还有更好的建议呢?”
  孔奂说:“我朝承前朝之制,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宜时嫁娶。男年二十五、女年二十以上不婚者,使长吏婚配之,隐匿者家长处以死刑。’但这一规定,现在实际是未能真正执行,几乎形同虚设,请陛下明文下诏,自中央到地方严令执行。”
  陈蒨内心一颤,不禁看了看那人,那人低着头,也不知什么表情。
  陈蒨道:“朕考虑到此规定若严令执行,有时未免不尽人情,所以令各州媒官视情况而定,尽量使双方满意然后成婚,像丧偶、和离者,情况更为复杂,所以凭其自愿,官方不加干涉,怕强逼嫁娶出现意外,喜事变丧事……”
  孔奂打断:“陛下仁厚,但‘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如果制定的律令不能执行,还不如废止。”
  陈蒨面有愧色,点头说:“孔卿责备的是,好的,朕会下诏严令执行。”
  孔奂道:“陛下圣明,臣建议执行时当从中央开始,上行下效方能使百姓信服听从。”
  陈蒨顿时怒火中烧,原来绕这么大圈,在这儿挖坑等着朕跳呢!一下从御座上站起,厉声说:“你要弹劾谁就直说,不要跟朕绕弯子!”
  孔奂面色不惧道:“臣说了不是弹劾,只是提建议,臣又没有说谁,陛下这是要维护谁呢?”
  “你……”陈蒨气得语塞。
  秘书监、中书舍人蔡景历出列说:“‘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既然要执行,自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贯彻,中丞没有针对谁的意思,请陛下息怒。”
  太府卿徐陵也出列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阴阳平衡,天地正理。陛下颁诏即可。”
  “臣附议。”“臣附议。”……百官们纷纷出列应和。
  陈蒨气得发抖,心想,这帮土大夫跟朕玩心眼,这次朕又被他们耍了,见所有人都出列跪下了,连到仲举也不站在自已这边,只剩下韩子高低个头站在原地,一声不吭,也不怨他,他能怎么办呢?
  孔奂高声说:“陛下若不愿纳臣的谏言,臣会一直跪到陛下纳谏为止。”说完,他跪了下去,百官们也跟着跪伏于地。
  陈蒨快气死了,刚才讨论成州刺史人选,一个个都装聋作哑,现在瞧你们个个能的,就会欺负子高好脾气,从不与你们计较,你们专捡软柿子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