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家眼神对上的时候,仿佛都带着那么一点杀气。
  贺老倒也不觉得大家吵闹,有时候听到一些精妙的言论,还会表扬两句,这让大家表现的干劲更足了。
  但他又不准备收徒,撩完就跑。看完水渠,贺老就说自己精力不济,打道回府,留下其他小年轻们面面相觑。
  刚刚还火花四射的一群人,目送贺老离开之后,立马又笑呵呵的打成一团,约着一起去其他地方的水渠转一转。
  等贺老上了马车,侍奉他的学生就问道:“老师不喜欢他们?怎么这么快就走。”
  “喜欢是喜欢,但是如今这<a href=https:///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哎!”说到后面,贺老就忍不住摇头叹气。
  自己有才都未能得到施展,又何必寄希望于学生呢。
  “我和几位好友联名上书皇上,建议皇上科举选材。若是真有科举考试,我再收学生也不迟。”贺老倒是能举荐学生做官,但他又能举荐多少学生呢?官场又不是他家的,是皇家的,若是皇帝那里能开个口子,事情就好办了。
  听到贺老说科举的事,他身边的学生一脸担心,“您提议科举,那崔家……”
  “崔家是帮了我不少,我也还回去了。我只是崔家的女婿,又不姓崔,不必事事都听他们的。”贺老淡定的说道:“但科举已经停了十来年,估计这次上书,也是石沉大海。”
  他是寒族出身,自然要为寒族争取利益。和他一起联名建议皇帝科举的大儒,也都是寒门子弟。除了他们这些在外头名气大的,朝中也有大员敲边鼓。
  这些年寒族的声势越发微弱,再不科举,他们寒族就要被士族压死了。
  夏文君倒是不知道贺老的打算,但她却看出了贺老对寒族子弟的偏爱。
  当天回家,她就和花月容说起了这事儿,“今天贺老出城了,他还考校我们一番。他夸得最多的是我,其次是霍长安,还有两个出身不高的小郎君。李十一郎表现得也很好,贺老也夸了,但他夸人时候的眼神不一样。”
  “他是寒门子弟,知道你们的不容易,心自然会偏向你们一些。”夏云林理所当然的说道。
  花月容反驳道:“你怎么不说贺老还有崔家做靠山呢,这几年收的弟子,家世大多都不错。贺老都成名多少年了,你还指望他记得年少时候吃的那点苦?”
  “我也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夏文君说道:“贺老自己这辈子倒是不愁了,但他族中子弟怎么办呢?他心里肯定还想着扶持寒族。爹,你明日陪我一起去县学,还有那几个有名的书塾去转一圈吧。”
  “去干嘛?”
  “爹,你是县令,你有劝学的职责的,当然是去劝学了。”夏文君说道:“反正家中有造纸作坊,到时候看得满意了,你为了奖励县中学生,就提供只有一半市价的纸张,这很合理吧。”
  纸和书籍是寒门子弟崛起的关键,仙河县能把纸价打下来,读书人还能变得更多。贺老若是会被便宜纸张勾引,那就证明他确实还有野心。
  第31章
  前些年的时候,平安郡的私塾都非常热闹,因为有科举吊着,读书的学生非常多。
  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盛况了。
  夏云林去县学还有私塾视察的时候,还颇为感慨,“先帝当初打下来那么好的根基,如今都荒废了。”
  “可能这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吧。”夏文君想也不想就回答。
  夏云林认同的点头,偷偷和夏文君吐槽道:“听说当年先帝不满意皇上这个继承人,但先帝一个就两个儿子,没得挑,只能将就。”
  普通家庭,孩子平庸也不碍事,有族中的叔伯帮衬着,也不至于败光家业。夏云林对自己俩儿子的认知就很清晰,别说什么带着夏家做大做强,能不败家,他死了都瞑目。
  但皇室不一样啊,继承皇位的那个人,要是个脑瓜子不灵光的,只能被大臣摆弄。
  收到贺老他们这群大佬的联名上书之后,皇帝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朝廷好像已经有十来年没举办过科举,寒门子弟有点扛不住了。
  搞科举是要花钱的,登基之后,皇帝只觉得哪里都要用钱,钱根本不够用,科举的事,自然就被搁置了下来。
  朝廷刚镇压了一场北方的叛乱,一场南方的叛乱,救了一场旱灾,一场地动,在皇帝眼里,钱依旧不够花。但有两个老臣,和他哭得声泪俱下,又一遍一遍的说科举的必要性,皇帝又有些动摇了……
  论起朝堂的内部消息,贺老知道得可比夏文君快。
  皇帝刚有那个意思,他就得到了消息,想赶紧收些有潜力的学生,把学生们送到考场上搏一搏。
  虽然想把压在头顶上的世家掀飞,但此刻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因为打不过,所以贺老准备回银江郡,去崔郡守的地盘收学生。
  他在银江郡收徒,明面上是在替崔郡守撑腰,替他稳定银江郡的局面,但私下里,他多收些寒门的学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只不过收大量的学生之前,他还得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夏云林商议纸张采购。
  “听说夏县令家中的造纸作坊,给县内的学子提供的纸都是30文一刀,不知外地的私塾想大量购买,是个什么价钱?”贺老有话直说,也没藏着噎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