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墨珣心道:看来储君之位旁落,确实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大王妃劝了几句,见锦硕王仍是听不进去也就不再说话了。
  墨珣不欲在这里浪费时间,刚要动身离开,就听到锦硕王压着嗓子,小声道:“动手吧。”
  “王爷?!”大王妃被锦硕王突如其来的话语吓到,当他是因为今日受了刺激,被冲昏了头脑,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王爷,此事不妥。”大王妃忙摇头,“现在所有人都在盯着我们,如果我们妄自行动,恐生变故。”
  二皇子可不就是个前车之鉴吗?
  “我不能再等了。”锦硕王直摇头。
  难道叫他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老四继位?叫他在老四手底下苟延残喘?就这么坐以待毙吗?!
  “不,王爷。”大王妃拉了他一把,“繁楚王……”
  “哪还有什么繁楚王?!”大王妃刚想举二皇子为例,便被大皇子打断了,“更何况,我现在跟老。二有什么区别?”
  墨珣:区别大了好吧!
  墨珣本是想走,但一听到大皇子说出疑似要谋反的话之后,又不动了。
  “区别大了,二皇子只是屯兵,意图谋反,但是并未谋反。他现在是被褫夺了王爷的爵位,可万一我们……”尽管大王妃处处为锦硕王谋划,但却并不包括谋反啊!
  饶是大王妃再怎么镇定,都还是被锦硕王的话吓住了。“不妥不妥。”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墨珣是没想到锦硕王的胆子竟然这么大,竟然还想要谋反。
  不过,现在看锦硕王对大王妃的话并没有反驳,想来刚才也不过是因为脑子一热,气性上头,这才口不择言。
  墨珣定睛一看,就见锦硕王一脸颓唐,已再没有刚才那样的愤慨和气力了。
  富贵险中求。
  但看锦硕王现在的模样,应该是舍不得冒险了。
  大王妃说得不错,锦硕王这边才刚被宣和帝夺了储君的位置,盯着的人一定很多。
  就墨珣刚才躲了的那么一小会儿已经有三个人在锦硕王府附近转悠了,只不过碍于外头的兵卒才没能进去罢了。
  只要锦硕王敢往外透消息,可能要不了一个时辰,宣和帝就会知道消息。
  如果锦硕王被人发现意图谋反,那最后的下场一定会比二皇子还要惨。
  *
  传位诏书已经更改,朝臣们就算是仍有心想劝却也不好再开口了。
  宣和帝本就不想让朝臣们反对,这才当即下决断。现在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再多说什么也只是枉然了。
  然而,更换传位诏书乃是大事,整个京里至上而下都在讨论。
  尤其是民间,更是将锦硕王形容成了一个面上温文儒雅,暗地里心狠手辣的人。
  百姓还有夸宣和帝圣明的,直说这个储君换得好。
  墨珣听到确实也亲耳听到过这样的话,不禁有些想笑——什么时候,百姓竟也能妄议皇家与宗室了?
  若说没人在民间煽风点火,墨珣是不信的。
  锦硕王被禁足王府,消息来源闭塞,倒是迟了好长时间才听到风声。
  等他听到了风声,这件事却已渐渐被百姓所淡忘。
  恰在此时,几大城门口,皆有大批灾民要进城。
  这段时间以来,灾民一直都安分守己,忽然闹起来,倒叫守城的官兵很是难办。
  官兵将此事上报给昌州总兵,由昌州总兵亲自过问。
  这一问才知道,灾民并非打算闹事,而是因为家中孩子丢失,想要进京报官的。
  总兵一琢磨,觉得这件事怕是很难管。
  哪个地方没个人口丢失的?尤其还是小孩,又是刚闹过灾的,也不见得有地方去找。
  但叫灾民这么堵着,那也不是个事儿。
  昌州总兵与巡逻使一合计,干脆让人将灾民叫过来,让他们挨个儿说说自己家的孩子叫什么名,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征,在哪儿丢的……
  总兵一开始是看许多灾民围着,只以为有些是家里亲戚多,却没料到这拿笔一记,竟是记下了十几个孩童的姓名。
  而且这十几个孩子,还不都是在同一个地方丢的。
  接下来连着几日,都陆陆续续有人来报官,说是孩子丢了。
  总兵此时才意识到事情有些棘手了。
  人口走失是常有,但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走失……怎么想都不对了。
  昌州总兵这才重视了起来,奈何手下官兵根本不够,只得命人写奏折,将此事上报朝廷,让朝廷派人来协助才好。
  与此同时,怀阳府衙门口也是水泄不通。
  进出的人络绎不绝,简直像是府衙里头开了个粥棚似的。
  京师怎么说都是天子脚下,怀阳府衙又在繁华地段,每日都有人围在衙门口,如何不令人起疑?
  有好事者上前问了问,这才知道,原来围在府衙门口的这些,都是因为家中孩子走丢,前来报官的。
  京城地界,一下丢了这么多孩子,怀阳府尹自是十分重视,立刻派人前去调查。
  待他听闻昌州总兵上了的奏折,立刻将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
  这些孩子定是被人拐走的!
  第381章
  一时间, 京里一片哗然, 家中有孩子的,更是直接勒令孩子不要随意外出。
  后来,经了多方打听,竟是叫他们打听到那些前来报官的人家中丢失的,不单是五岁以下的孩童, 就连十五六这等年岁的也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