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刑部尚书这才硬着头皮向宣和帝汇报了一声,领着人把四王府搜了一遍。
  四王府那么大,要藏个人可不难。
  刑部这边什么都没能查到,只得空手而归。
  四王爷是回了府之后听了王府的管家提到过刑部尚书问的那么一档子事,虽说刑部和府尹把灭门案、大皇子遇刺这些案子都捂得严实,但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想在朝堂之中站稳脚跟,想争夺皇位,没点自己的手段可不行。
  四王爷一听说刑部来了人,立刻就把那些事全都联系了起来。
  这么一想,四王爷立刻就明白,这是有人故意想把他拖下水了。
  冤不能白受。
  不管宣和帝是不是事先已经跟刑部尚书和怀阳府尹说好了,赤几王还是要进宫去“哭”。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当然,“哭”也得有技巧,不能真的撒泼打滚。撒泼打滚非但没有丝毫的作用,反而还会惹了宣和帝的厌烦。
  而且,按照四王爷的性子,他还真的做不出在宣和帝面前撒泼打滚的事来。
  四王爷稍稍将自己心里的怒意压了一下,这才进宫去面见宣和帝。
  宣和帝的几个儿子,各有各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一经定下之后,便基本不会再变。
  直到……登上皇位。
  四王爷的性子是比较刻板的,他其实股子里就是一个很重规矩的人。
  宣和帝本人其实将祖宗家法、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这些视若无物,而且,也不大喜欢太墨守成规的人。
  可偏生四王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宣和帝知道了之后,倒也认真想过,最后才断言,老四可能是像了冷家的人,像了冷家上一任家主,也就是皇贵君的父亲。
  四王爷进了宫之后,见到宣和帝,脸上既委屈又愤怒,却又佯装出镇定来,不好直接说自己有多委屈,只说:“父皇,刑部这段时间都在负责查大皇兄的案子,现在到儿臣的王府里去,又是盘问,又是搜查。”
  “京里统共就这么大,别人指不定还怎么想儿臣呢。”
  “说不准就觉得大皇兄遇刺的事是儿臣所为,儿臣生性凶残,儿臣……”
  “休要胡言。”四王爷这话还没说完就被宣和帝打断了,“父皇知道你不是这种人。”
  四王爷嘴上动了动,正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宣和帝这段时间经常晕倒,四王爷还真不敢随便刺激宣和帝。
  万一他大吵大闹,把宣和帝给刺激出个好歹来,那就糟了。
  在不能确定宣和帝的传位诏书上的名字究竟是谁之前,几个皇子都不太希望宣和帝出事。
  就算现在宣和帝身子不大好了,几个皇子的想法也不过就是趁着宣和帝还没嗝屁之前,加快速度把其他皇子斗倒。
  到了那个时候,管他现在的传位诏书上是谁的名字,只要宣和帝不乐意了,他还活着,那就能改。
  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能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登基,谁又愿意去顶“谋朝篡位”的名头?
  宣和帝一听完儿子的话,就知道他心里在委屈了。可再委屈能怎么办呢?大皇子的伤都还没好,宣和帝每见他一次,他都会嚷嚷着“请父皇为儿臣主持公道”。
  宣和帝是不耐烦听这个,但大皇子总归是自己的儿子,总不能不管。而且,谋害皇嗣本就是灭九族的重罪,就算大皇子不提,宣和帝也定是要将幕后之人揪出来的。
  “既然蔡爱卿那边得了证词,就是该到你的王府上去查一查。”宣和帝好言劝了一句,“皇儿身正不怕影子斜,又何须在意这些?”
  “父皇。”四王爷知道宣和帝说的是实情,但被诬陷,总得诉苦。否则,这股怨气,他怎么憋得下?如果他闷不吭声,那才可疑呢。
  宣和帝看到刑部送上来的卷宗时,正是因为第一时间想到“手足相残”上,所以才会气得头脑发胀。
  想当年,宣和帝也曾经历过手足相残,可他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
  宣和帝到了这个时候才隐隐的怀疑起,自己当年“秘密立储”是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父皇,儿臣怀疑,此事必定有人幕后捣鬼,想让儿臣与几个皇兄皇弟之间互相猜忌!”四王爷这会儿已经不再说自己有多么多么委屈,多么多么冤枉了。他从宣和帝刚才的表情和语气之中,已经知道了宣和帝不想再听自己废话了。
  如果说太多,只会适得其反。
  四王爷见好就收,干脆换了个方式,让宣和帝知道自己仍是那个兄友弟恭的赤几王。
  宣和帝又何尝不知道这点?
  所以他才会担心,自己的几个儿子会因为这些事而导致兄弟阋墙,重走宣和帝他们那一辈的老路。
  四王爷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从宣和帝那儿出去之后,便去见大皇子了。
  大哥遇刺,他这个当弟弟的也是该去看看才是。
  大皇子确实伤得很重,饶是这段时日住在宫里,天天都有太来看过,却也还是没那么快好。而且在宫里做事有些束手束脚,倒让他有那么一丝后悔,早知道就不留在宫里休养了。
  宣和帝命令刑部和怀阳府尹到四王爷府上的事,京里都传遍了。
  皇贵君又是亲耳听见宣和帝下的令,锦硕王根本没办法装作自己毫不知情。
  两个王爷一见面,赤几王立刻就跟锦硕王表示,京里那个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与自己无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