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跟宣和帝抢东西,那无异于是在与虎谋皮。
  宣和帝当年会那么宠爱五翁主,无非就是因为五翁主不会觊觎自己的皇位。
  换句话说,就算五翁主觊觎了又如何?一个哥儿,难道还妄想着要当皇帝不成?
  当五翁主挡在了宣和帝一统江山的大业面前时,这份喜爱其实也可以全然被宣和帝所放弃。
  是以这个时候,当宣和帝觉察到了几个儿子的心思之后,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心,忽然又剧烈地跳动起来。
  除却拟定文官武将前往边关打仗之外,宣和帝干脆又下了一道圣旨,给京里几个已经封了王的王爷都封了地,并命他们接到圣旨之后,即刻离京前往封地,不得在京城逗留。
  给诸侯、王爵封地,这是很早就已经停了的。
  但到了这会儿,宣和帝担心几个儿子会争夺皇位,便将这件事又提了起来。
  宣和帝本来就不愿意给几个皇子封地,可眼下,他若想将所有的皇子派出去,只有这个方式最为稳妥了。
  皇子们的封地极小,充其量就是几个县,都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而且,全都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在这么个节骨眼子上,这样的圣旨下来,让几个王爷都变了脸色。
  就是在宣和帝面前装得再好的王爷都顶不住这样的压力——被父皇安排到如此偏远的地方,万一京里出了什么变故,那他们就是插了翅膀也赶不回来了。
  宣和帝根本没想等朝臣们反对,直接特意在圣旨之中言明了,让几个王爷接到圣旨之后即刻启程。
  圣旨是不可违抗的,就算心里再不愿意,接到圣旨的这一刻起,王爷们便也只能马上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就算大臣们要提出反对意见,那也等到隔日早朝的时候再提了。
  否则,就为了这件事,臣子特意跑到宣和帝面前让他收回成命,这恐怕会适得其反,只会让皇上对几位王爷愈发不喜。
  第362章
  几位王爷收拾好了行装之后便陆陆续续进宫拜别了宣和帝。然而, 宣和帝全程黑着一张脸,看起来就像是心情不佳一样。
  几个王爷在收到圣旨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宣和帝是怎么回事了。
  尽管一个个心里都在暗骂宣和帝心胸狭隘,但对上了宣和帝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这份情绪隐藏在了心里。
  对上了宣和帝也正是念念不舍的样子。
  “儿臣此去, 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父皇了。”大皇子说着, 满面的一副泫然欲泣的样子。
  大皇子相较起其他皇子来说,于宣和帝的意义, 是完全不同的。
  大皇子是宣和帝的第一个儿子, 也是宣和帝还没有即位登基之前出生的孩子。
  那个时候, 宣和帝根本不受先帝的宠爱,也不是先帝最中意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当时的太子名头还落在了他大哥头上……
  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大皇子是降生在了宣和帝十分艰难的时期。
  曾几何时, 宣和帝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慈父。他亲自抱着大皇子读书识字, 又手把手地教了他骑马射箭……
  除却大皇子之外,余下的几个皇子再没有过这样的待遇了。
  现在,宣和帝听到大皇子开口, 又见他满面的忧愁, 不禁也跟着心酸起来。
  大皇子当真哽咽了起来,“日后, 儿臣不能在父皇跟前尽孝, 是儿臣的不是了。”
  宣和帝看着, 也觉着自己心里梗得难受,只摆摆手让他出去了。
  大皇子似乎有满腹的话语, 最后却也只吐出了一句“还望父皇保重龙体”这便退了出去。
  而其他皇子来拜别,说起了与大皇子相差无几的话时,宣和帝的内心再无波动,直沉着一张脸,倒让人看不出他心里在想什么。
  ……
  几位王爷都把话说得十分漂亮,就算心里再怎么不愿意走,却也不敢当着宣和帝的面明说,反而旁敲侧击。
  宣和帝年纪渐渐大了,愈发不能听别人对自己的反对意见,反而更喜欢听好话。他这几个儿子把话说得漂亮,倒也让宣和帝的心情也稍稍缓和了一下。
  给几个王爷封地,把人“赶”出京城……本就是下策。如果不是因为觉察到了几个儿子在觊觎自己的皇位,宣和帝也不愿意这么做。
  人人都爱享受天伦之乐,喜欢儿孙绕膝,承欢膝下,宣和帝当然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在,他的几个皇儿都大了,而且个个聪慧过人,倒不会给他添什么麻烦。就连皇孙也是,根本用不着宣和帝费心,这让宣和帝的心里有了那么一丝犹豫。
  然而,这样的犹豫也只存在了一瞬,便被宣和帝推翻了。
  身为帝王,自然不能优柔寡断。现在圣旨已经下了,如何能朝令夕改?
  想到这里,宣和帝就不痛不痒地对着几个儿子说了句“一路顺风”,这就让他们即刻启程了。
  认真说起来,其实除了大皇子之外,余下的所有皇子应当对宣和帝都没有那么深的感情。
  毕竟生在皇家,宣和帝每日公务繁忙,儿子又多,平日里如何能腾出空来对皇子进行教导?
  宣和帝对儿子们的态度,完全就是像是养了个什么小猫小狗。平日里供着吃穿,心情好的时候就叫到跟前来看看一下,心情不好就不搭理,丢他们到一边去。
  真正为皇子劳心劳力的,自然是那些后妃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