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宣和帝此次却没有将传位诏书交给钱丞相保管,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准备卸磨杀驴了?
  墨珣一直知道宣和帝不喜钱丞相,但钱相作为他的外祖父,想来还是要顾虑一些的……
  墨珣觉得自己还是知道得太少,看来这段时间每日都需要同越国公探讨一番了。
  就拿今日早朝宣和帝说要派钦差过去负责灾区的各项工作,除了要先审一身原先的那批人之外,恐怕还要赈灾。
  而朝廷时至今日,已经出了十九亿。所以现在,国库还能拿出多少钱和粮,真的很难说。
  等到掌院学士从总理处回来,一众翰林便也围了上去探听消息。
  墨珣见所有人都动了,也不好再在椅子上坐着,这就跟着走上前去。
  此次被派出去赈灾的只有四位王爷,每人各自负责一个流域,并被宣和帝授予种种特权。
  任命钦差的圣旨不日即将下发,赈灾意识刻不容缓。
  墨珣又听了掌院学士说起了三公在总理处提出的建议:钦差到地方上之后,先安抚灾民,开仓赈灾;而后便开始查朝廷拨款的流向,核对账簿,每一笔银钱都要仔细查对;将原先负责的官员关押起来,再查事件记录册;鼓励富绅捐款捐物,朝臣们应当以身作则;专人专管,赈灾所用物资需得分开管理……
  等到人群散了之后,墨珣这就想起了林家作为皇商,除了主动捐款之外,说不准也要派人到灾区去。
  他与林醉才成亲没多久,而林醉当时的嫁妆自是至今都为人称道……如果不是越国公任职御史副丞,墨珣真怕自己会让人参上一本。
  国家容许皇商的存在,那也是因为在某些时候需要用上他们。
  现在就是要皇商们出力的大好时机了,国库空虚,宣和帝宣布开仓赈灾,当然也不可能将粮仓全部搬空……
  所以,此次,林家要捐款,那出的钱恐怕是少不了了。
  第211章
  至于林家究竟要捐多少银两, 不管怎么说都是林家的私事, 就算墨珣娶了林家的儿子,那也不代表他就具备了过问林家私事的权利。
  墨珣查过年史,也知道这样的大灾并非绝无仅有,以往也有过先例,只是每一次的情况都有些不同, 不可照搬硬套罢了。想来林家作为皇商也不是一两年了,应该也不至于还要墨珣操心的地步。
  下了衙之后,墨珣随越国公一同回府,而今日墨珣的外祖父一家倒是没有过来, 越国公在饭桌上说起话来顾虑也就没那么多的顾虑了。
  越国公府用饭原先就是畅所欲言的, 后来随着家里人口日渐增多, 有些话他说得也就少了。
  伦沄岚不管怎么说都是墨珣的亲爹, 只要他本分一些,有些话让他多听一听倒也没什么坏处。更何况墨珣现在也在京里做了官,伦沄岚身为孺人的架子也该端起来了,出了门总不好丢了墨珣的面子。
  而林醉,本身就生在官家,从小又在京里长大, 很多事应该比伦沄岚还清楚些。不过, 也因为他祖父在京里做官, 越国公谈及朝廷上的事的时候也得先想想能不能再这个时候说出来。
  “皇上今天说是要让各地先捐款捐物, 把这个难关渡过去再说。”
  越国公还在回府的马车上就已经在跟墨珣说这件事了。
  “掌院学士从总理处回来的时候提到过,皇上此次安排了四个王爷带着物资到灾区救灾。”
  “像王爷这样, 做最后决策的人最好不要去太多,不然到时候意见出现分歧反倒难办。”
  每个人负责各自的地方,省得到时候还要互相扯皮。
  “如果说觉得德音王年岁不够,那周行王不是已经娶了正妃了吗?”在很多人看来,娶了夫郎就意味着成人了,自然也能担负起应负的责任。
  “皇上应该有他自己的考量吧。”
  今日退朝之后,宣和帝也并未让越国公一同到总理处协商,所以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恐怕也就只有在场的人知道了。御史丞虽然回到御史台之后有复述,但终归是不可能逐字逐句一一传达的。
  “大概什么时候会安排出发?”
  “尽快吧。”
  地方上的奏折当然如果雪花一样一直朝着京里飘,就越国公看来,宣和帝拨了这么多钱,如果全用在了防洪工程上,恐怕也不会出现现在的状况了。所以此次钦差到了地方上之后还要查每一笔钱的流向,如果出现有账实不符的地方就要多加注意了。
  等过了府上了饭桌,越国公同墨珣的对话也都还没有停下。
  两人说着说着,墨珣这就提到了同越国公说起了“查账”的事。“我这段时间在翰林院,也正巧翻阅了一下年史,此次皇上已经拨款了十九亿,却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了。”
  主要也是因为早前的农业与商业发展并没有这么快,再加上早期国家南征北战,耗资也多,国家财政收入不足自然也就拨不出钱来了。
  越国公闻言,点点头,墨珣所言不假。“正是因为这两次拨款数额巨大,却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才使人怀疑。”
  就别说宣和帝了,这就算换成是一个普通的百姓都会觉得难以置信吧?!
  “人心不足蛇吞象。”
  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因为他们贪得无厌,但凡每人少贪一点也不至于会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
  然而事实上却完全相反,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贪我也贪,谁多贪一文,那我就要多一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