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宣和帝最烦的就是听到“皇上,三思”,一时间脸色也不大好看。这让他怎么三思,他这边革了墨珣的功名,下去就要把怀阳府尹,昌州总兵,建州学政、总督这些一大堆人都一并查办了。真要往下查,到时候肯定又会有朝臣递折子要翻案。“依周爱卿所见,应当如何处置啊?”
  “依臣之见,应该革除墨珣的功名,永世不得再进京,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入朝为官。”
  墨珣听到周翰林这么说,倒也不害怕。毕竟刚才宣和帝开口,那就代表了他心中的意愿,他并不是很想罚自己的。但这个周翰林……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像是跟自己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明明宣和帝都已经这么轻描淡写地要放过自己了,可这个周翰林张口便是这么重的罚,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若说自己碍了他的路倒也罢了,可自己此时不过只是一个尚未授予官职的进士,能妨到他什么?
  “启禀皇上。”越国公听了周翰林的话,这便站了出来,“臣以为周翰林所言未免太过。臣以为墨珣之罪,罪不相及,情有可原,待以如初之诚,广其自新之路。5”
  宣和帝本来就没打算罚那么重,不过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还是要避嫌的。“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吗?”
  朝臣们刚才也听到了宣和帝对墨珣的判词,知道宣和帝的意思,此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皇上所言甚是。”
  “法理不外乎人情。”
  “确是情有可原。”
  宣和帝点点头,这就又转而看向周翰林,“周卿,可还有异议?”
  周翰林听到同僚们的话之后便知道宣和帝的话无从更改,现下也不再争论,只拱手道:“臣,无异议。”
  第179章
  “学生领旨。”墨珣知道宣和帝让自己“返乡守孝”根本算不上什么惩罚, 既没有剥夺他的功名, 也没有禁止他再入朝堂。
  想通了这点之后,墨珣又补上了一句“谢主隆恩”。
  事情解决了之后,越国公这时才是真正地松了口气。只是……担忧的事过去了之后,越国公禁不住开始思考起更多来:诚如墨珣所言,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要守孝的事,家里也没人告诉他……而审核他家庭背景的官员又有所疏漏,这就使得墨珣一路考到了殿试。
  但这个周涛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如果审核墨珣家庭背景的官员没有在当时查出墨珣并未守孝一事,那么这件事放到现在来说应该也不会被发现才对。
  这件事或许会一直被瞒下去,也或许会是等到了有朝一日, 墨珣碰上政敌、敌对势力想要扳倒他而去抓他的“小辫子”……总之, 不会是现在。
  再加上周涛在翰林院,负责墨珣家状审核与发放考引的乃是怀阳府,与翰林院没有丝毫的干系。就算考官与阅卷官出自翰林院, 但如果越国公没有记错的话,周翰林此次并未负责科举考试, 至始至终也并未参与。
  想到这里,越国公心想:周涛今日未免也太过反常了。
  不过, 墨珣没有为自己亲生父亲守孝的事,在这个时候被发现了,反倒不是什么坏事。
  尽管刚才越国公举例甘罗十二岁为相,但事实上, 他也确实是觉得墨珣以十二岁之龄步入朝堂有些小了。十二岁的人生阅历太少,越国公很担心他无法适应朝堂之上瞬息万变的党派之争。如果墨珣不是他的干孙子, 而是素不相识的所谓“神童”的话,他恐怕也会拿不准要将墨珣放到哪个衙门去才合适。
  墨珣接了宣和帝的旨意之后便从殿内退了出去。
  因为宣和帝刚才那番雷声大雨点小的动作,对墨珣的态度算得上是十分温和了,并且,他对于这整件事也表现得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所以墨珣从殿内退出去之后并未受到御林军的责难。不是犯人,所以御林军也并未将其押解出去。而原先对墨珣态度不大好的内监,此时与墨珣说话的语气和神态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虽说墨珣是被责令回家守孝的,但适才他在殿外,听得皇上的语气,那明显就把这件事当作跟“官员回乡丁忧”一样了。尽管每三年就会产生一个状元,但是越国公此时仍然稳坐御史台。二十七个月之后,就算皇上已经把墨珣给忘了,那越国公也能让皇上想起来的。
  内监毕竟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该懂的也都懂,能屈能伸本就是必备技能,捧高踩低更是不在话下,此时他便也客客气气地要将墨珣送出宫了。墨珣今日进宫时两手空空进宫,现下也只直接出宫即可,并不需要再到翰林院去同那边说什么。毕竟内监和御林军将他带走的时候是当着翰林院里官员的面,还有刚才朝堂上那么一茬……墨珣现下只当是没觉察到内监的变化,这就跟着内监出宫去了。
  宣和帝刚才让他即刻返回老家为父守孝,他便也不能多作停留,回到越国公府之后也只能简单地跟赵泽林说明一下情况,而后就得麻溜地收拾起东西启程返回石里乡了。至于更详细的情况,也只能等越国公下衙归来的时候跟赵泽林说了。
  内监只将墨珣送到了宫门口,就不再送了。“杂家今日宫里当值,不得外出,就只能送墨状元到这里了。”
  这内监现下说话比起之前那可是客气多了,还主动出言同墨珣解释了一番。但实际上,就算今儿个他不当值,没有得到上头的允许,他也不能够随意外出的,说这些也就是个场面上的漂亮话罢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