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程归微微一怔,接过手帕后愣愣地看着她。
  慢慢的,一滴泪缓缓滑落,将半干的血点冲去,她的嘴角却渐渐拉开一个灿烂的笑容。
  待一切尘埃落定,士卒才在林中发现黄要善的尸首。
  这群押送的将士,大多是当时留守军营的人。
  陈涛可不想全派跟随过杜宣缘的人过去,到时候他的亲信能不能管束住手底下的兵还不一定。
  这也是能达成现在这一情形的前提条件之一。
  他们未曾在战场上气势如虹地进攻过,极易受到将领的影响,随随便便就“将熊熊一窝”了。
  逃走的犯人尽数抓回,这些士卒这才发觉北虏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
  在清点人数时,将士们几乎没有伤亡,押送的犯人也是活见人死见尸,唯独少了一位校尉。
  先前追随在他左右的士卒们面面相觑,皆不知校尉去了何处。
  当时情况混乱,又是夜晚,视野受到阻碍,不知道什么时候校尉就不见踪迹。
  杜宣缘下令就地整修,待明日天亮再去寻找。
  天亮后,他们因为校尉失踪没法返回上一个岔路继续赶路,而是在原地找寻一段时间,有人在断崖边发现杂草被压倒的痕迹,商议一番后便决定寻到附近的村落,找熟悉地形的人看能不能下去找找。
  这样耽误了两三天,终于在崖下寻到此人的尸首。
  这时候所有将士都沉默下来。
  他们将目光投向杜宣缘,等待着她的指示。
  死了一个校尉,按理说没必要折返回去,毕竟他们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
  但这个人是陈涛的心腹,身上还背着替陈涛向皇帝述职的任务。
  “继续赶路。”杜宣缘一声令下,又道,“我去官驿修书一封,向大将军说明情况,他若再派人来,也赶得上我们。”
  近千人毫无异议。
  他们重新启程,直到抵达皇城,都没有看到有人追上来。
  ——因为杜宣缘根本没有送信回去,陈涛到死都对此一无所知。
  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那群皮猴们也已经沉稳许多,杜宣缘从来没有耽搁过他们的学习,现在一个个都端着点文人雅士的气质。
  其中年纪最大的阿夏,在杜宣缘离家赴任前与她商量一番后,向家里借了一笔钱在外经营,磕磕绊绊一段时间后渐渐步入正轨,现在也算是给家里增加了些收入。
  杜宣缘与他们分享了阿春的近况,并提到自己在黄州见到史同满。
  那段游山玩水的时间,杜宣缘自然也去了黄州。
  黄州去年瘟疫,史同满曾经是太医,在这场瘟疫中立了大功,免去身上流放的劳役,在黄州开了一家医馆。
  杜宣缘去的时候,都险些认不出来他。
  他不似从前那样瘦成麻秆的模样,身体康健,精神状况也好了很多,最近正在议亲,看上去是打算定居黄州。
  史同满也记挂着那些弟弟妹妹,与杜宣缘聊了许多。
  不过杜宣缘对那群皮猴平时细枝末节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还是陈仲因与他聊得多。
  两个曾经的同僚渐渐从孩子聊到医药上,陈仲因还从史同满那里了解到许多北地特有的药材,收获颇丰。
  而史同满也蛮喜欢与陈仲因聊的。
  跟“都督夫人”对话,让他有种在面对昔日那个脾气好的“同僚”的感觉,比起跟杜宣缘这个压迫感很强的家伙聊可好太多了。
  关于阿春的选择,他虽然不是很理解,也不曾置喙。
  临别前,史同满还给所有人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托杜宣缘带给那些孩子们,予阿春的是一副他精心挑选的面具。
  第183章 忙碌
  回家当日休整一番, 第二日杜宣缘又有得忙了。
  她先去见过皇帝,代陈涛述职,随后前往刑部兼廷尉交接俘虏与犯人,这么忙活一场,今天就算过去大半。
  下午回到家中,守福送来几封回信。
  他又小声道:“张医使上个月辞去太医院的职位,现今不在皇城,张院副婉拒了您的邀请。”
  杜宣缘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淡然地点点头。
  晚间与明面上交好的官员正大光明的聚上一聚,回家时已近宵禁。
  喝了好几杯酒,杜宣缘虽未醉倒,但也有点微醺。
  她歪头盯着窗户透出的朦胧灯光好久,才上去敲了敲门。
  陈仲因开门,嗅到淡淡的酒味,又瞧见杜宣缘这般直勾勾地盯着自己,便知道她在外应酬喝了不少酒。
  他道:“醒酒汤温在炉子上……”
  “陈仲因,我好喜欢你啊。”
  话没说完,就被杜宣缘打断了。
  陈仲因一愣,被这莫名其妙的话打得措手不及,傻呆呆望着杜宣缘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是喝醉了。
  喝醉的人总是直抒胸臆,将心里一点点情绪放大后嚷嚷出来。
  这句话和小孩子见一个说一个的“喜欢”没什么不同。
  他偏过头去,回避般说道:“先把醒酒汤喝了。”
  杜宣缘却不让他走,将他一把拽回来,依旧那样直白赤裸地盯着他,问:“那你呢?”
  陈仲因扫了杜宣缘一眼,又火速撇开视线。
  他低着头低声说:“我也喜欢你。”
  “不真诚。”杜宣缘板着脸,捏着他的下巴抬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重新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