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高云衢笑笑,没有接话,而是问道:你要去沁州了?
是,明日启程。
好,好好照顾自己。高云衢往纸上落了款盖了印,话语里的温柔一如既往。
方鉴心下惴惴,忍不住问道:老师不问我吗?
问什么?高云衢抬头看向她,问为何不来报与我知?问为何自作主张擅自行事?
老师知道?方鉴心中诧异,小心翼翼地看向高云衢。
我应该知道什么?你是说奏疏引向修法还是你暗中令崔苗帮你在民间推波助澜?
您都知道?方鉴有些紧张。
我知道你。高云衢看着她小心的样子,叹了口气,民间风声起得这么快,不止一方在推动,陛下自是一方,而崔苗的母亲掌着京中最热闹的半条街,通过她来推动,自然起得快。陛下应该也能知道,但她不在意,你做了她想做的事,她还会因此高看你一眼。
那老师,我做的对吗?方鉴有些失落,还是继续问道,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
你很聪明,也很谨慎,高云衢勾了一下嘴角,又放下,板着脸道,若你不是此案的监察御史,我应该是要夸赞你的。
高云衢强调了一遍:若你不是此案的御史。
为何呢?卓观颐一案她是苦主,我知道无路可走的困苦,所以想帮她。而陛下想要一个案子来重掀议论,我便把这个案子送到她手上。甚至您也认可修法一事。我错在哪里呢?方鉴抬起头,眼眸里是满满的光亮,坚定地看着高云衢。
阿鉴,这些都是没错的。高云衢看着她,叹道,审时度势,借力打力,你学得很好。
但,阿鉴,你告诉我,当值监察御史遇到登闻鼓案件时,应负的职责是什么?
理清原委,静观默察,监督全程,确保每一环节皆是清朗无垢方鉴垂下眼眸,不敢再去看高云衢,她明白了。她考虑了所有的事,抓住了所有的机会,独独没有想到自己作为监察御史的职责立场,她做了对的事但她失职了。
我与你说过,御史是明镜,要将所有污浊都照出来,而镜子是不能有自身的偏向的,因为你代表着法。高云衢点了点她刚才写下的那幅字。
可是老师,如卓观颐一般的人活在律法的夹缝里,苦苦挣扎,难道这世道就对吗?我想让她们活出个人样来,难道不对吗?
高云衢看着方鉴眼里的火光,没有人比她更喜欢这光芒,她在心中叹了口气,年轻的孩子总要经受过风雨才能明白年长者的用心:这是没错的,阿鉴,你能不忘初心,这很好。我只是希望你能记着,正义的践行不应以践踏秩序为代价。
所以陛下和老师要修法?
是,律法才是治国的基石。在方鉴看不见的地方,高云衢的眼中也有着灼灼火光。
高云衢停顿了片刻,拍了拍方鉴低垂的头颅,笑道:无妨的,抬起头,我并不是在责备你,只是作为长辈给你一些提醒。
谢老师,我知道了。
明日启程吗?沁州不远,路上也需注意些,夜里莫要贪凉
*这里的三法司是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大概理解就是最高法、最高检和纪检委。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出自《荀子·君道篇》。意思是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始,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
**高云衢讲的是程序正义,她的政治主张就是外儒内法,偏重法,认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官吏尽心、黎民本分,天下就能大治;但方鉴的思想是比较传统的为民做主,只要结果是对的,过程用些手段玩些权谋都是可以的。方鉴走的是权臣的路子。她们的政治主张是有分歧的,但又是殊途同归。
第26章 光
方鉴没敢告诉高云衢,在这件案子里她做的事远不止高云衢知道的那些。
四月里她从西林返京,路过沁州城,瞧着天色不早,便打算在城里住一夜。沁州城街市繁华,她牵着马走在街上,边走边看,走着走着有谁撞进了她的怀里。她低头一看是个小孩,那孩子瘦瘦小小,吓得跪倒在她脚下抱住了她的腿。
哎,怎么了?方鉴愣住了。
大人,大人,有人在追我,求你饶过我。小女郎急得含了满眼的泪,一边求她一边回头去看身后,如同惊弓之鸟。
无妨,来。方鉴伸出手将她拉起来,小女郎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的样子,个头才长到方鉴胸口,方鉴抱住她,背对主街,面向商铺,抖开广袖搂住了她,装作带着小情儿逛街的样子,挡住了她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