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百合>湛氏王朝> 第74章

第74章

  四人见湛凞和闵仙柔来了,躬身施礼。湛凞示意他们不要多礼,又命人抬来一份巨大地图展开,指着上面的山川,高昂道:“本王决意起兵推翻暴政,还天下清平。各位皆是本王肱骨之臣,望能同心协力,共就大业。”
  四人面露兴奋,昂声道:“愿誓死跟随王爷。”
  “好。”湛凞发号施令,道:“赵岩将军,你速回护城等待本王。五日内,本王会亲率十万大军与你汇合。马老将军,命你率十五万大军坐镇北方,务必确保我端地安全。郭先生,命你坐镇王府,后方事宜、粮草调度皆有劳先生。卫绪将军,你即可命人将端地一切细作暗探统统铲除,包括府里的那些女人。本王要拿他们的血祭旗。”四人齐声领命。闵仙柔见湛凞面对这几位重臣自有一股沉稳大气,不由暗自欢喜,她的凞凞果然不同凡响。
  湛凞又道:“四位还有什么要说的?”
  赵岩素来小心,道:“王爷,如今虽然雁翎关只有两万人马,但有李朗坐镇,而且京城离京城只有几日路程,人马回防极快。末将还是建议不要直接进攻雁翎关。末将在离雁翎关百里的山中发现一条小路,可绕过雁翎关。”
  湛凞笑道:“雁翎关四周皆是崇山峻岭,这条小路怕是很崎岖吧?本王的十万大军汇合赵将军的十万人马,总共二十万人,要通过这条小路,又不能被敌发现,得要花多少时日?”
  赵福全道:“夜间行军时间较长些,大约十五日即可。”
  湛凞看了一眼闵仙柔,示意她说话。闵仙柔知道这是湛凞让自己立威,于是笑着接口道:“闵踆时日不多,一旦驾崩,闵炫便会乘势登基控制京师兵马,闵煜和闵炜必会起兵。到时天下大乱,北狄再趁虚而入,以我们的实力,想要收拾乱局,又要费多少时日和武力,这是下下策。”她扫视了四人一眼,语气中自有一股威严,“我的谋划是半月之内直扑京城,控制中原覆灭闵炜,北阻北狄,南抗闵煜。”
  郭桢道:“公主这法子自然是好,可是行事起来却有难处。”
  湛凞拿起闵仙柔的手,直白地笑道:“公主与本王同心一体,两年多来,她已在京城替本王布局停当。你们不要疑虑,本王既然起事,就是有了万全之策。将来若是有晋朝降臣归附过来,本王只望你们能善待他们。”
  四人隐隐有了期待,赵岩更是兴奋异常,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门外突听有人在鼓掌,众人转头看去,湛凞惊喜道:“父王。”闵仙柔却忸怩起来,红着脸躲在湛凞身后,她既然开口喊了即墨瑶为“娘”,现在也应该喊湛洵做“爹”,可是她哪里好意思张口。
  湛洵赞赏地看着湛凞和闵仙柔,到底没费了她一片苦心,这两人历练得出乎意料的好。她欣慰道:“凞儿你带郭先生去吧,一旦入了京城,很多事情都需要郭先生帮忙处理。王府这儿,父王亲自坐镇。”这话大大振奋人心,这四人虽然不明白先王突然复活的奥秘,但是有了先王坐镇,进可攻退可守,再无后顾之忧。可湛凞和闵仙柔却知晓,这是父王在告之她们,为王者的驭下之道,既要用人信人也要防人。郭桢和马老将军虽都是最忠心的,但也要防着他们联手图谋,这就是上位者的悲哀,谁也不能完全信任,这也是湛洵对她们的苦心,让她们分开历练,在磨砺中懂得信任对方,不能轻易被人挑拨。让她们在这世上到底有一个能完全信任依靠的一心一体的爱人,不至于成为真正可悲的孤家寡人。想到这,她们的手不自觉地紧握在一起。
  这四人刚要领命而去,湛凞又道:“卫绪,府里的女人,有两个,本王亲自去处理。”卫绪拱手领命而去。
  四人走后,湛洵对女儿道:“你去处理你的事情,爹有话和仙柔说。”
  湛凞点点头,她知道今夜“大清洗”,已是和晋朝撕破脸皮,父王是否活着,这消息已不重要。顺着后花园的玉湖来到了安置替身的密室。那女子正在灯下看书,很是平静,见王爷来了,仍旧恭敬地跪下施礼。
  湛凞长叹一声,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一时说什么好。那女子却含笑望着湛凞,道:“王爷,您什么也不要说了。民女知道,此时还没有替王爷去召见那些女子,民女的使命便是结束了。民女已经准备好了。”
  湛凞慢慢掏出一个纸包放在桌上,心潮微微翻涌,“这毒无色无味,也没有痛苦。”她真不想杀这无辜之人,可若留下女子,万一有人知道了这秘密,挟持女子顶着自己名做坏事,那真是祸害极大。她既然决定起事,就不能留一丝隐患。
  那女子收起药包,面色宁静,恳求道:“求王爷再让民女见她一面。”
  湛凞自然知道她指的是谁,心中闷顿,“你随我来吧。”她带着那女子来到一处极其偏僻的房间,哀叹道:“她在里面,你进去吧。”
  那女子感激地对湛凞道:“民女谢王爷恩典。”说罢,推门进入。房内的桌上摆着一壶酒和几样精致小菜,床边坐着一位淡雅脱俗、穿着浅黛色衣裳的女子,正温柔地望着进来的女子。
  两人就这样痴痴地对视了好一会,直到眼眶中都蓄满了泪水,才相视笑着。进来的女子道:“玉姬,我不是,”她哽咽着,努力控制着声调,“我想告诉你——我的名字。”
  坐在床边的女子笑了,瞬间泪如雨下,语调却是轻快,“我也不叫玉姬。我叫黄莺儿,家乡就在离京城不远的安平县新河村。我父母都是农民,不识字,生我时,爹见枝头有黄莺鸟在叫,正巧我家又姓黄,便讨巧给我起名叫黄莺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