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百合>> 第64章

第64章

  找什么用。杨帆心灰意冷,他是自愿跑的,又没人逼他,不愿意回来难道我强把他捆回来?各安天命吧,若是再过段时间那什么古怪的门没有出现,我们真要考虑下山的事了。总不能一辈子憋在山谷中做野人吧。
  季颜听到这番话,鼻子差点气歪,忍不住讥讽,我明白了,原来你这大半年来一直附和着林小寒待在这个山谷中是原因的,是不是指望着泡到林小寒,能解决生理需求,所以才不急着下山的?哦,现在女人没了,赶紧下山找其她女人立刻成了最急迫的动力了?
  杨帆怒得脸通红,当初确实是他坚定地站在林小寒一边,劝说男生们留下。当然这里面不光有他将林小寒认作是自己人的意思,更有对林小寒智慧的拜服。现在季颜说中了他的尴尬点,他却偏偏找不到好的词语反驳,一时昏头,便口不择言中恶毒地诅咒说,这是在古代,你和孟旸,哼,小心浸猪笼。
  季颜大怒,指着杨帆口中呼唤着孟旸。孟旸虽笨头笨脑,但对爱人的情绪还是很敏感,当即冲过了要厮打杨帆,周围的人赶紧拉劝。有人要林小寒站出来劝说,可顾着发呆的厉夏,根本不理会。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忽然有人指着不远处,惊喜地大叫,回来了回来了,别打啦别打啦。
  众人寻着望去,早上失踪的李彬灰头土脸、气喘吁吁地出现了。季颜刚要松口气,却听林小寒冷冷地问,你喘气这么厉害,刚刚一定是在奔跑。什么事让你这么惊慌?
  这个李彬期期艾艾,有些难堪。自从发生林小寒怀孕事件以来,大家情绪普遍不高。表面上没人说什么,可大部分人心里都觉得回去基本不可能了。以往林小寒都用些似似而非的理论来说服大伙,大伙虽然听不太明白,但由于都信服林小寒那出众的智商,也就耐心等待。只是这时间拖得越长信心就消失得越快。林小寒的身孕不过是加速信心奔溃的筹码。有心人总会这样想,肚子这么大明显就是快生的节奏,在这峡谷中生产就凭林小寒的体质无疑是送死,最急迫回去的应该是林小寒,可看林小寒似乎完全没有回去的办法,整天就知道腻在厉夏身边,难道林小寒也放弃了只会得过且过?那我们待在这峡谷中还有什么意思?总不能一味的死等吧。几乎所有人都私下交换过这个看法。只不过李彬这个男生更快付诸行动罢了。头天晚上他特意借口不舒服早早地睡下,清晨趁着大家还在朦胧中又做出上厕所的姿态,一溜烟地跑出了峡谷。其实他也不想一个人跑,他拿言语试探过其他人,女生们更抱团不大容易说动。男生中,杨帆还沉浸在完全失恋的痛苦中,对外界一切不闻不问。刘明全不同意,杜宏伟和冯健模棱两可,说再等等。他思来想去,觉得再等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干脆先下山去闯闯,能顺利生活下来最好不过,不能的话再回来就是,反正他也下山过几次,天明的话还是认得路。他的认知和杜宏伟倒是差不多,这是古代,而他又是个男生,也危险不到哪儿去。念头一起便不可遏止,特意找了个雪化后的晴天,他带了点水和干粮顺利地走出了峡谷,他早想好了,水和干粮少一点没人会注意的。可是继续走了大约两个小时,他忽然发现不对了。前方远远地传来了很大的吵杂声,锣鼓声、敲击声,吆喝声纷纷乱乱的。被抓到基地的遭遇让他失了以往的莽撞和大胆,多留了个心眼,找了个十分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确定没有危险后再出来。不大功夫,吵杂声越来越近,就连古人的衣服也隐约可见。明显的这是一只大部队,十来人的衙役手持刀枪,后面还跟着百来个拿着棍棒的壮丁。从队伍中发出的只言片语中,他立刻明白了什么事。他们下山偷得次数太多了,引起了镇上的公愤,在那个有势力的大户牵头下,府衙出了点兵丁,又在镇上招募了乡勇,浩浩荡荡上山捉贼。好歹是共患难的同伴,在大家有危险的情况下,他也做不到自私自利地跑掉,所以赶紧又跑回来报信。末了,他又为自己辩解了一句,我当时偷跑是因为回去无望,心里想着不如先下山混一下子看看。可是现在有危险了,我要是不回来报信,那就真不是人了。我是真的把大家当朋友的,大家快想想办法吧。
  林小寒见大伙不由自主地看着自己,暗自长叹,柔和地对李彬说,其实没有人怪你,去留自愿,我们又不是基地,不会囚禁任何人的。你能回来报信,说明真得担心大家的安危,反而我们该感激你。可是,她看向大家,让大家失望了,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下山的次数多,但拿到的东西却不多,而且都和衣食住行有关,贵重的东西丝毫没动过,这说明山上即便有盗贼也是一小伙毫无威胁、不成气候的穷苦散沙,否则早就血洗镇上了。古人也不是呆子,这是一想就透的事情,要不然也不会只派十来个衙役坐镇。目的只是想吓跑盗贼罢了。
  可是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乡民呢。李彬不解地问出了大家的心声,吓跑我们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吧?
  一壮声威,二壮胆。老百姓都是这样的,干什么事人多心里才踏实。林小寒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家腌的几斤肉被偷了,虽然损失不大,但你心里依然会窝着火。同样道理,镇上的百姓当然也是心里有火,火气越积越大,肯定要找个宣泄的途径。古代的衙役和现在的警察一样,为了几袋米、几床被子,总不值得出警的。所以百姓就得找镇上有威望的人主持公道,这个大户也许不在乎损失的那么一点东西,但在百姓心中树立声望的事肯定还是愿意做的。不过真要剿匪捉贼何必敲锣打鼓呢,这不是明显地告之匪贼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