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在就在呗,关他们什么事。
反正衙门会管,但现在……难民们竟然连个遮风挡雪的棚子都没有。
大家在城外逛了一圈,看见难民拖家带口,只是隔着一座大门,就把苦难和繁华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心里沉甸甸的,怎么都想不到城外竟是这么一副场景。
简直是炼狱。
梁老板和韦老板心情沉重,到了广圆街,路过雅阁楼,梁老板提议进去吃一餐再回去,反正也快晌午了。
“好。”
两人说着正要往里头去,蒋小二几个过来了。
第313章
“二哥,”到了雅阁楼外,蒋小三大着嗓门道:“今天我们要在雅阁楼这里吃饭吗?”
“嗯,”蒋小二说:“家里厨娘做的菜我都吃腻了,我们在这里吃吧!”
赵鸟鸟拧着眉头:“二哥,既然要在外面吃,那我们去福来客栈吃吧!”
莫小水打配合:“为啥呀?”
“听说福来客栈的赵东家给难民们捐粮了,他是个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开的客栈想来也不会差。”赵鸟鸟说。
蒋小三:“对,我们去那里吃饭,给他们银子,那也相当是我们也给难民捐银子了,做好事,有好报。”
蒋小二:“对头。”
莫小水:“那我们快走吧!”
梁老板和韦老板就看见原本正准备点菜的几个客人沉思了片刻,而后站了起来,往门外走去。
去哪不言而喻。
两人想了想,也往福来客栈走,一路过去,听见大家尽是在说赵富民。
“这人是不是真捐了两千斤粮啊?”
“应该是真的,官府亲自弄的,还能有假,这人真是有魄力,一下就捐了两千斤粮。”
“听说他是福来客栈的东家,昨天我还特意过去了,哎,别说,以前我都不咋的去广扬街那边逛,都不晓得还有这么一家客栈,昨儿我慕名前去,福来客栈里头菜可好吃了,特别是那烤鱼,香的咧,也不贵,才几百文。”
“那福来客栈也不算得大,听说那赵富民名下还有几个小粮铺和医馆,就这么几个小铺子,一年能赚多少,可人却一下捐了这么多,唐某倒是有点钦佩此人了。”
“哎,官府的人怎么又来了,这是又要干啥?”
“不知道,我们过去看看。”
“哎,那个好像就是赵富民。”
“赵老爷,是不是你?”
赵富民强撑着,笑说:“是我。”
“赵老爷,你咋来了?”
我来演戏给你们看的,但话不能这么说,赵富民强扯着笑:“刚在给家里两曾孙买点零嘴,看见衙役前来,我就过来瞧一眼。”
“这样啊!那你站我这里来,你站那离得远,怕是看不清。”
“多谢多谢。”
“害,客气啥。”
衙役也没干啥,就是又往石碑上雕了名。
傅正宪,广棉庄,捐棉六百斤。
这是什么意思啊!
是不是只要捐了就能雕上头了?
衙役雕完名就走了,韦老板和梁老板却没走,看着赵富民被人拥着走了,又听周边人议论纷纷。
说什么有良心,还说去他店里看看。
这下真是名有了,声望有了。
利也有了。
其实像韦老板和梁老板这样的,虽不算什么大富大贵,但也能说一句这辈子不缺银子了。
商人富贵,可没地位。
银有了,就想权,想名,想得人尊敬和看重,这石碑立在这里,来往行人、后世后辈皆能见。
此乃流芳百世。
白子慕这一招,无疑是直指他们软肋。
而且,企业家热衷于做慈善,是为了啥?在现代,一是大规模企业为了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主动增加捐赠支出,履行社会责任。
二是公益活动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的关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声望,提升企业的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这搁哪都是一样的。
行商的哪能不懂这个。
韦老板和梁老板对视一眼,饭都不吃,先回家捐点粮先。
衙门早做好准备了,梁老板和韦老板粮一运来,衙门就大张旗鼓,似乎是在昭告天下。
这两人捐的不多,就五千斤。
张舒越看了眼,同白子慕道:“你这法子可行,不过五千斤粮,到底是杯水车薪。”
“别急,总得给大家准备准备。”白子慕说。
蒋小二几个天天跑人客栈门口演戏,庙里的乞儿得了吩咐,也走街串巷的。
“哎,你听说了吗,我们平洲好些商人都捐粮了。”
“真的吗?都有谁?”
“街头的韦老板,柳街的李老板,广福街的梁老板……多了去了,我数都数不完。”
“真的?”
“骗你做甚,我都亲眼见了。”
“那石碑上怎么没有写?能写石碑上的可都是大善人,是得官府看重的,我以后要是有了儿子,我得告诉他们,那些人可是咱们平洲大善人,雪灾他们捐粮了,救了好多人。”
“石碑上还没有写,不过我那天听官爷说了,现在忙,过后就会雕上去了。”
“哦,这样啊,那你看见陆老板捐了吗?他上次给了我一个馒头,他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