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大背篓晒干了,顶了天估计也就三斤左右。
  钱夫郎伸长脖子扫了一眼:“还真是,不过这么一大背篓,也能卖二十几文钱了,还是小一你能干,我家小姑子今儿也上山了,不过运气没你好,刚是空着篮子回来的,哎,你怀里抱的啥?”
  “不知道。”蒋小一摇摇头:“是我捡的,叔您瞧瞧,认识吗?”
  钱夫郎闻言扛着锄头走近了些,看了看,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旁边两个凑热闹的婶子说可能是熊仔子。
  蒋小一微微疑惑道:“是熊仔子?”
  “瞧着有点像。”有个婶子不太确定道:“你抱的这东西瞧着毛有点多,我听说熊瞎子就是毛多,镇上富贵人家冬天里最爱买熊皮子盖了,一张能卖几十两呢!你哪捡的啊?死了吗?”
  钱夫郎还在这里,蒋小一也不敢说自己是在深山里头捡的,不然要挨念叨。
  “就山上。”他说:“应该还活着,暖乎乎的呢!”
  几个婶子没见过熊瞎子,这会儿都瞧着稀罕,见它被蒋小一五花大绑的,又没有动森*晚*整*理,瞧着也小,没什么危险性,便壮着胆子伸手摸了摸。
  又软又柔,触感极好。
  “哎呦,这暖得哟,怪不得那些大老爷爱买熊皮子盖呢!”
  “可不是。”
  村里人都穷,做的被子几乎都是买的旧棉花,用得久了又硬又重,还不怎么暖和,以前听说那些富贵人家花上百银两买熊皮子盖,大家多是不解。
  盖啥不是盖?
  要是嫌冷,那就多盖两床,两床不行就三床,值当得花那么多银子买那劳什子熊皮?
  有那么多银子,买肉吃它不香吗?
  可这会儿一摸,就那么几下,大家顿时爱不释手,越摸越上瘾。
  实在是好摸的。
  蒋小一急着回去杀熊吃肉,可几个婶子正摸得起劲,没有停手的意思,他也不好开口,直到蒋小三喊了他一声。
  “大哥。”蒋小三抱着一捆柴火,甩着金黄的鼻涕从远处哒哒跑来。
  他和蒋小二是双胞胎,可身子比蒋小二结实多了,除了常年流鼻涕,身子是倍儿棒,即使蒋家顿顿的野菜,他也是吃嘛嘛香,吃啥啥不剩。
  看着蒋小三抱着一大捆柴火还能蹦蹦跳跳,大家不由唏嘘,蒋小三跑到蒋小三跟前,鼻涕一吸,便说大哥,我饿了,想吃饭。
  蒋小一看他又吸鼻涕便想揍他,可看他满头大汗,想来是累得慌,到底是心疼,没下得去手,牵着他同几个婶子告别。
  等人走远了,一妇人收回目光,一边锄草一边羡慕道:“这小一真是能干啊!”
  捡了那么大一背篓的木耳还不算,还白捡了十几斤肉,这搁谁谁不羡慕?
  “可不是。”有人附和:“能干又勤快,要不是还要养两弟弟,我早请媒婆上他家去了。”
  “钱家的,他今年应该有十九了吧?”
  钱阿叔想了想:“应该是有了,他比我家小姑子大两岁,我那小姑子今年十七了。”
  有人闻言后叹了口气:“那真是可惜了!照我说,这一哥儿也是命苦啊!”
  哥儿不好生子,这般岁数了还没能嫁出去,以后怕是会更难。
  但也不是说就一定嫁不出去,只是难寻那好人家。
  毕竟年轻的小汉子都想那十六七的水灵灵的姑娘哥儿,只有家里穷,没得挑,或那品性不好又或死了原配的鳏夫才选那年纪大的。
  可这般人家,嫁过去也是受罪。
  蒋小一上可砍柴挑水,下可洗衣做饭,就没啥事儿他干不来,人又品性孝顺,娶回来绝对是干活的一把好手。
  如今十九的‘老’哥儿了还被迫待字闺中,就是家里拖累的。
  蒋父早些年娶的是隔壁柳江村的黄家闺女,那黄家女嫁过来后不足八个月就生了一女儿,村里人原也没有多想,后来过了一年,蒋母便生了蒋小一。
  六年前蒋母带着蒋翠翠合离出去了,可蒋母却是没回柳江村,而是合离不过两天,便又嫁给了镇上的一个汉子。
  村里人一打听,才晓得那汉子原也是柳江村的,同蒋母是青梅竹马,两人两小无猜的长大,可征兵那年,那汉子被征走了,临走前一天,两人终是没忍住,在小树林里酱酱酿酿又酿酿酱酱,这一酿就酿出了人命。
  未婚先孕在现代尚且都不算得多好听,在大周就更是了不得了,这种事儿要是传出去祖宗十八代都要跟着蒙羞,黄家的一想,便想把蒋母嫁出去。
  蒋父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是十里八乡最好的人选,若是不然,黄家的也怕东窗事发,人家父母闹上门来,加之蒋父又颇是英俊,人也和善,黄家便选了他。
  合离那年,蒋小一不晓得原委,还跑去柳江村找娘,蒋父去找他,后来不晓得咋回事儿,再回来时蒋父的腿就不行了,村里人只晓得是因为为了救蒋小一,蒋父才瘸了腿儿。
  这年头,瘸了腿就不好去镇上找活干了,蒋父戴了绿帽又失了腿,怎是一个惨字了得。
  可要是如此倒也罢,蒋家地虽少,但三四亩地要是好好种,再勤快些,怎么的都能有口吃的,可结果不过一年,蒋母便拖人送了两孩子回来。
  说这两是蒋父的种,她丈夫不愿留。
  蒋父只能含泪养了。
  蒋小一是个懂事的,最是照顾弟弟,如今两孩子才五岁,蒋父又干不了啥重活儿,蒋小一要是嫁了人,少不得得拿夫家的东西补贴娘家。要是不补贴,难道要看着两弟弟饿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