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 第442节
但狄进很清楚,辽国上下也是人才济济,没那么容易受摆布。
且不说萧远博那群契丹贵族的根基在北方,根本不可能投靠宋朝,单就萧菩萨哥自己,与辽圣宗夫妻情深的她,也不会愿意就此分裂了辽国的基业。
所以这个目标固然诱惑满满,但成功的机会,着实不大。
以宋辽目前的局势,也没必要这么做。
两个旗鼓相当的大国交锋,不外乎两条路,要么壮大自己,要么削弱敌人。
让太后和太妃对抗,令辽国内乱,就是标准的削弱敌人,可事实上,更切合实际的是将河西的收获消化,在步卒的基础上拥有强横的骑兵,再加上宋的人口本就十倍于辽国,两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就都拉开了差距。
只要拖下去,胜利的天平就会朝着自己不断倾斜,何必在小道上费尽心机呢?
狄进之前让狄青随机应变,这位做得相当好,甚至超乎了预料,但现在收尾工作,他就当仁不让地接过了,避免在大好优势下奢求太多,反倒乐极生悲:“两千精骑直至大同,与汉臣会合,让他将从中京救出的太后和契丹贵族们直接丢在云州城,记住,连城都不要进,即刻回归!”
“是!”
刘知谦和雷濬立刻去办,杨文才留在身后,低声道:“相公,今早赵宣抚又遣宅老,亲往京师送信,要不要截下来?”
狄进摇头:“不必!”
不仅不必,他还挺关心那位的:“之前的几封劄子和信件送出了么?别又所托非人,让送信的吏员跑过来投靠,亦或将信毁去……”
杨文才闻言哭笑不得:“我们都盯着呢,这几次都没有出意外,平安地送走了!”
赵稹那次被番人围堵,再受野利遇乞讽刺,一气之下昏厥了过去,醒来后顾不上其他,就要写劄子上交京师,为自己申辩。
谁料他劄子写好了,派出去送的那个宣抚司吏胥,却带着信跑来兴州,作为投名状交给了经略安抚司。
狄进无奈,只有让这位吏胥正常地去送奏劄。
后来的信件也出了类似的事情,直到近几日,这位老臣似乎终于反应过来了,那些人完全靠不住,干脆将身边的亲信仆从派出去,如今连管家的宅老都用上了。
杨文才冷眼旁观,觉得可笑。
事实证明,熬资序熬到七十多岁,又攀附上执政太后,才有了现在地位的赵稹,很可能是执政里面水平最差的一位。
这样的老臣,在两府平稳执政,哪怕庸碌无为,只要不犯大错,死后也能得一个不错的谥号,但到了地方上,是真的误事。
偏偏这位误事后,还想主动坏事,所以依照杨文才之见,别说奏劄,连一封信件都休想送回京师,避免搬弄是非!
“不必担心这些,事实上接下来还有纷争!”
狄进看出他所虑,淡淡地道:“国朝本就扬文抑武,对于擅自出兵更是警惕,尤其是此次,北伐正面战场失利,我河西军未经调令,奔袭千里,直冲辽国中京,便是由此立了不世之功,但要弹劾,也是大有可为!”
杨文才皱眉:“可等到朝廷调令,就来不及了啊,这点夏相公都是清楚的!”
“有些朝臣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狄进道:“胜不骄,败不馁的,终究是少数,有些人在北伐失利后就被吓破了胆,说不定并不觉得威风,还如晴天霹雳一般,担心接下来辽国的震怒报复!”
杨文才终究是杨家子,哪怕是嗣子,在对辽方面也极有骨气,闻言勃然变色:“狄将军如此威风,谁敢问他的罪,那便是国贼!国贼!!”
狄进最痛恨这类人,但也知道无论是什么时期,都少不了这类人,同样道出了第二个也是更关键的原因:“北伐之败,终要有人担责,而朝堂上亦会由此争论不休!”
杨文才脑海中瞬间闪过一道身影,面容顿时凝重起来。
这次北伐最初的提议虽然是夏竦,可此后大力推动的,却是那位临朝称制十余载的太后。
结合官家本该亲政,太后又提过衮服祭祖,再深入一想,狄青是官家提拔的亲信,而赵稹则是太后派来河西的,如此种种,接下来的宋廷朝堂也不会太平啊!
杨文才抿了抿嘴,低声道:“相公,太后会不会……?”
“不会!即便是再大的权势,也逆不过公道人心四个字!”
狄进没有把刘娥想得那么下作,况且有些事情,那位执政太后即便豁出去了,也无能为力了:“国朝不会寒了有功之臣的心,千秋万代的史书里也不会歪曲事实,何况只看河西,单凭官职差距,便注定了有些责任,汉臣背不起,我也背不起~”
说到这里,狄进还挺佩服夏竦的算计,那位早在一开始就想到了,不惜得罪狠了太后,都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位赵相公却至今都不明白,就算送去了千百封书信,也是毫无用处的,当需要问罪时,罪责只会由他来担,谁让他是河西路宣抚使呢!”
……
汴梁。
自从北伐两路大军惨败,连统兵大帅都命丧辽人之手,剩下的一路则被围困于涿州,无法回归之际,京师就进入了人心惶惶,一夕三惊的状态。
别说码头上离京的船只越来越多,每艘都带着满满的家当,南下避祸而去。
连那最热闹的瓦舍勾栏,最奢侈的正店酒楼,都冷清了许多。
唯独寺院的上香人数多了许多。
因为最可怜的要数平民百姓,就算是想搬家,也没地方搬去,只能战战兢兢,求神拜佛,生怕一早醒来,就听到辽人马踏中原,大祸临头的消息。
要知道绝大部分百姓是没有那个条件住在内城的,他们的家严格来说,都在汴梁城墙之外,倘若契丹铁骑杀过来,只能任由那些凶恶的北虏蹂躏宰割,不知要惨死多少。
直到这一日。
大名府的快马入京师。
那信使想到夏相公特意的关照,再加上自己已然压抑不住心里的激动,高举着战报呼喝:“河西军大胜!河西军攻破辽人中京!大胜!!大胜!!”
一路飞奔而去。
百姓面面相觑。
继而。
轰动京师!
第五百一十六章 官家与太后的正式较量
“当真……当真……哈哈哈!”
“狄青,果然是狄青,朕的狄青,果然是他!”
宫廷之中,以张茂则为首的内侍,亲眼见证官家如何从郁郁不乐,面容消沉,到看完信报后,变得欢天喜地,手舞足蹈。
赵祯实在太激动了。
他的亲母李太妃,当年就是狄青在皇陵从辽人谍细手中救下,再加上这位姓狄,虽然知道两家并非同族,但也深深地记在心头。
而此前狄青在雁门关外,灭了萧惠的五百亲卫,就已经让赵祯振奋不已,深觉自己没有看错人。
或许许多朝臣对此不以为然,觉得消灭数百骑兵根本改变不了两国局势,反倒由此刺激了辽人,可能引发大祸,乃是妄启边衅,以获功勋的恶劣行径。
不错,只灭五百骑兵,对于坐拥数十万铁骑的辽人来说,确实是不痛不痒……
那么现在马踏中京,箭射辽宫,又当如何?
谁还敢说这对辽人不是巨大的打击?
“北伐败阵,上下惶恐,连京师都冷清了许多,更别提河北河东的百姓,该是何等的害怕,现在终于能安一安心了,辽人不会再打过来了!不敢再打过来了!!”
赵祯左右走着,大夏天的热得一头汗,也顾不上擦拭,只是兴奋地自言自语,神采飞扬。
而不出意外,其他地方的回应也来了,入内内侍省都知任守忠出现在殿外,愈发削瘦的面颊上无喜无悲:“官家,圣人请你去垂拱殿……”
“大娘娘得知我宋军的威仪,肯定也很高兴,走!走!”
赵祯人逢喜事,脚下生风,都不坐辇,直接朝着垂拱殿走去。
然而走到殿前,就听到殿门外面,隐约传来呼喝声:“臣等请求太后、官家赐对!”“开门!开门!”
“伏阁请对?”
赵祯露出错愕之色。
垂拱殿是重臣议事的地方,并不是每一位朝臣都有资格进入的,等闲御史也不会召见,但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朝廷发生要事时,臣子先上奏劄,没有得到回应后,就可请官家赐对,当面力陈自己的意见。
历史上仁宗要废第一任郭皇后时,范仲淹认为皇后无大过,自古废后之事多为昏君之所为,大有不妥,就与台谏等十余名官员,跪伏在垂拱殿外,请求赐对,然仁宗废后心意已决,还是没见他们。
而此时外面那么多臣子请求赐对,又是什么情况?
“茂则!”
赵祯脚下放缓,开口唤道。
张茂则躬了躬身,悄然退开。
赵祯的表情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振奋了,带着几抹沉吟,走入殿内。
珠帘早就布下,刘娥端坐于座位上,还是那副威严深沉的模样,脸上同样没有什么喜悦的表情,只是波澜不惊的平淡。
赵祯上前行礼:“儿臣拜见大娘娘!”
“官家!”
刘娥应了声,突然道:“殿外的动静,官家来时可曾听到了?”
赵祯迎着对方的目光,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审视,心头愈发凝重,缓缓地道:“儿臣听到了,似是有官员请求赐对?”
刘娥道:“官家难以理解,是么?”
赵祯抿了抿嘴:“儿臣请大娘娘赐教!”
“你如今大了,老身已经没多少能教你的事情了,只是如今的朝局,还是能告诫几句的……”
刘娥的视线移开,望向殿外:“你要记住,庙堂上运筹帷幄,群策群力,方能决胜疆场,倘若朝中有人阴思沮坏,这让将帅如何能立功于外?”
赵祯其实没听懂,但还是缓缓点头:“儿臣受教!”
刘娥这才将另一份奏报递了过去:“此乃雄州急报,为大名府同呈中书的,官家看看吧!”
赵祯接过细细看了,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一前一后两份奏报,都是大名府送过来的。
不过相比起前一份令京师沸腾,只因那位信使在入京后就高声呼喝,四处宣扬,如今已是人尽皆知,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另一份传入中书门下的信报,便是让朝堂震动。
因为有辽国使臣至雄州,怒斥宋军所作所为,言语中也透露了辽国内乱刚平,并不愿倾国之力南下,可罢战言和,两国重定盟约。
可对此有一个条件,是宋廷必须自承北伐过错,承认这次是他们率先开启战端,坏两国盟约,兴不义之兵!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都是我中国的国土,辽人堂而皇之地占据,反斥我朝兴不义之兵?”
赵祯看到这里已经忍受不了了:“这等辱国盟约,朕绝不会签,难道外面的朝臣都是为了此事请对?难道他们准备同意北虏的条件?”
称北虏而非辽人,这就是撕破脸皮了……
兄弟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