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418节

大宋神探志 第418节

  “不!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李成遇先是尖叫,接着狂吼:“这箭矢是何人射出的?抓来!将那个人抓来!”
  手下禀告:“那人射了箭后就逃走了,我们追赶了一段,瞧着像是宋人的暗谍!”
  李成遇舒了一口气,顿时笑了起来:“宋人的暗谍?哈,那一定是假的,不然的话,宋人为什么要将这种事提前告诉我?”
  “很简单,辽人退兵已成定局,我们自是要让你和辽人相争,不让他们轻轻松松地撤走!”
  与此同时,成功送出信后,雷濬正藏在宫城外,遥遥观察李成遇及其麾下的反应。
  机宜司在辽国中京安排的谍探,成功将退军的消息送入河东,河东第一时间传入夏州,夏州又追赶上宋军,狄进看完后,当机立断地传来前线。
  相比起青羊宫“上师”的谋算,战事无疑更加重要,当得到辽军要跑的消息,再看近来兴州发生的种种事情,雷濬马上意识到,萧匹敌是要走前捞一笔,将李成遇这个傀儡的作用压榨到极致,且不损契丹的威名。
  如果只要钱粮,辽人为什么要让李成遇出面?
  按理来说,如果辽军动手,直接屠戮兴州的大户,掠夺这些人的钱财,效率无疑会更高!
  原因很简单,萧匹敌不愿自己做这个恶人。
  毕竟相比起宋人,契丹与河西番人有着更多文化上的认同,许多至今以游牧为生的番人,更愿意亲近契丹。
  现在他们既搜刮了利益,又不把事情做绝,将来如果宋人的统治有所动摇,辽军当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他不对青羊宫下手,不触碰这种根深蒂固的地方信仰,为的都是保留有未来得到党项人拥护的希望。
  雷濬要破坏这份希望。
  让李成遇和萧匹敌彻底翻脸!
  “李成遇,我不信如此大事,伱能视而不见,一味的掩耳盗铃!”
  事实证明,雷濬高估了李成遇,这位还真的准备视而不见,直到左右亲信纷纷劝说:“大王,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去看一看啊!”“大王,辽军的去留,关系到我大白上国的存亡啊!”
  “烦死了!走!去辽军大营!”
  李成遇终究亲自带队,往城外军营而去。
  说是城外,其实是在城市规划里的区域。
  作为西部首屈一指的大城,自从李继迁占据此地,就有将之作为都城的打算,李德明继位后,就开始扩建,到了历史上李元昊定都于此时,正式成为兴庆府时,这座大白高国的首都,足以容纳三十万军民在城池之中。
  看起来与汴京的百万之数没法比,但要知道即便是汴京,那也是算上外城区域的,不可能只在城中容纳百万之数,单单是城池里的三十万之众,已是了不得的大城。
  而辽军所占据的兵营校场,就在城东南,如今还没有被城墙容纳在其中,但也随时可以支援,当时他们驻扎在外,表现出秋毫无犯的姿态,令城中大户安心。
  可现在李成遇才发现,辽人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他们不直接入城,是为了能发挥出骑兵的最大优势。
  此时此刻,偌大军营里,就听不到人声,也看不到人影,唯有凄厉的风声刮过。
  来去如风,转进自如。
  走得一干二净。
  再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摆在面前,李成遇终于绝望了:“怎么会……怎么会……册子上还有许多……没搜刮出来啊!”
  确实,萧匹敌的册子上,由于狮子大开口,数目太多,只交付了六成左右。
  然而萧匹敌贪了,又没有真的贪婪,一定将册子上要求的财物和粮草全部搜集完毕,而是早早地将之前到手的钱粮转移,然后当机立断,带着辽军呼啸而去。
  最为可悲的是兴州城内竟是毫无所觉,发现的人早被处理掉,以致于当雷濬一行远远跟着来到城外,也震惊了:“居然已经退走了?可惜……可惜啊……”
  “完了……全完了……”
  李成遇本以为自己会痛骂辽人的背信弃义,但事实上,他却是脑子嗡嗡的,连怒火都生不出来,只能失魂落魄地跪倒在地上。
  偏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王!!宋军……宋军攻过来了!!”
  “距离兴州……不足百里!!”
  事实证明,萧匹敌跑得十分正确,当城内上下都得知辽军撤离,正乱哄哄地一团糟时,又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
  宋军提前杀到。
  两军交战,斥候自是早有通报,不断观察敌军的动向。
  此前宋军穿越七百里瀚海,每日打孔钻井,稳步行军,按理来说,至少还有四五日才会抵达兴灵地区。
  没想到辽军撤走不到一日,先锋已经突破关隘,在傍晚时分抵达城外。
  眼见对方没有攻城器具,守城的将士们稍稍安心,就见一员将领排众而出,振臂高呼:“宋人正面对敌,党项男儿承认胜败,辽贼背后偷袭,如今退避三舍,契丹人已无当年的勇猛,令我等不齿!宋廷承诺,贺兰山下,依旧是我党项所居,今日我野利遇乞,就要亲自收回兴灵!”
  距离太远,天色又已暗下,城头上点起火把,有人努力伸长脖子,却听不到具体说什么,只能听到熟悉的党项语言。
  这位负责先攻的,不是宋军将领,确实是党项贵族野利遇乞。
  野利氏一族由于献上李氏父子,银夏地区的战场攻伐中,又死去了许多原本亲近他们的大族,剩下的基本都是仇深似海,短短一个月内,野利旺荣就遭遇了三次刺杀。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现在能统计出银夏番人最欲杀之而后快的目标,卖主求荣的野利旺荣绝对位列榜首,而刺杀固然没有见效,这位野利族的族长也不得不深居简出,短时间内不敢露面。
  就在这个关头,狄进亲自点将,将野利遇乞安排进入军中,应允他带上自己的部曲。
  于是乎,野利遇乞一马当先,冲寨破关,硬生生作为先锋,抵达兴州城下。
  此时他发现城内守军听不清自己说什么,咬了咬牙,干脆拍马上前,大声呼喝:“我是野利遇乞!贺兰山下依旧是我党项人的!贺兰山下依旧是我党项人的!”
  兴灵地区正在贺兰山下,得益于贺兰山脉的地利优势,这里有雪水和河水共同灌溉的田地,有饲养着牛羊驼马的牧场。
  党项人最担心的,也是宋人攻过来后,自己被驱逐出这片生活憩息的土地,此时听到这份承诺,便如巨石落水,激起的波浪一圈圈地扩散开去,一瞬间传遍了整个城头。
  “太好了!我们不会被赶走!”“还打吗?”“将军……”
  守城的将士们面面相觑,紧握的武器徐徐松开,为首的将领出自仁多氏,之前就是兔死狐悲的一员,此时面色阴晴不定,缓缓地道:“我们降……”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
  正在这时,伴随着凌乱的脚步声,李成遇跌跌撞撞地冲上了城头,厉声喝骂。
  守城将士一个激灵,倒也纷纷握紧了武器,但仁多一族的将领眯起眼睛,打量对方身边的亲卫,发现零零散散,竟是只有二十人不到。
  “谁敢放下武器……本王就杀谁……仁多济,你是不是要反啊?”
  “反?早就该反了!辽人跑了,现在连你的亲卫都跑得七七八八,你还敢逞威风?李成遇,你从来不是大王!”
  当习惯性的喝骂,却得到这个回答后,李成遇先是愣住,然后变得面无人色。
  他看着城头将士,那一双双眼中闪着沉沉的光,再看看左右退开,毫无士气的亲卫,突然掉头就跑。
  “给辽人卖命的狗贼,死!”
  这一跑,守城将领就如同野兽般,下意识地追出,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李成遇身后,腰部反拧,全身的气力都鼓了起来,拔出腰间的长刀,往前就是一挥——
  唰!
  这显然是一柄宝刀,锋刃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上油,锋利无比,再加上此时含恨斩出,那奔跑中的人影一顿……
  在辽国的拥护下,继任了尚且不足一月的夏王,两截身子从中斜斜分开!
  李成遇的上半身砸在地上,鲜血狂喷而出,在城头晃动的暗黄火光中,鲜红的血黑了,犹如饱蘸浓墨后的笔,在地面上勾勒出一道凄厉的划痕。
  似苍天落笔。
  定西夏灭亡!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天命神石谶言事件》
  “李成遇被兴州守将仁多济杀了?”
  当狄进得到前线传回的消息,都有些诧异。
  党项李氏在西夏的根基深厚,李成遇固然不成器,但终究是李德明的亲子,这位仁多族的守将如此大胆,直接就提刀弑主了?
  等到第二封由雷濬写明的详细情报来到军中,他才了解,李成遇在兴州城内是如何的倒行逆施,为讨好辽人,直接抄家灭族,结果辽人将他卖了,直接被反扑,难怪死得如此凄惨。
  “速去黑山城,通知狄殿直和刘提举,这次不要策动阻卜族,先按捺下来!”
  狄进第一时间通知狄青和刘知谦。
  如果辽军灰溜溜地滚蛋,那黑山下的阻卜部落,必然沦为出气筒,契丹大爷都没捞到,你们凭什么得到那么好的牧场?
  但现在辽军在西夏满载而归,捞了一笔狠的回去,不仅让萧匹敌在军中树立了威望,黑山脚下的阻卜族也不会被过于计较了。
  西夏没了,这群鞑子要能守住那片牧场,不然都是空谈。
  对于宋朝这边来说,黑山下的牧场虽然也不错,但终究不比贺兰山下的兴灵,现在的关键是将这片党项人的政治核心消化掉。
  半天之后,狄进正式进入兴州城中。
  刘平的帅府行辕已经先一步移入城内,但一众将领都在城门口迎接,上下齐声高喝:“王师克复兴灵,恭喜狄相公立此不世殊勋!”
  这份恭贺是真心实意的。
  西军中哪怕最狂妄的将领,可以轻视西夏,却不敢说胜过辽人,面对萧匹敌的辽军精锐前来为夏人撑腰,军中也是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些硬着头皮上阵的感觉。
  但万万没想到,一向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辽人,居然跑了!
  连正面拼一场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掳掠了兴州城内的钱粮后,就迅速撤离,逃回辽西。
  再结合雁门关外的对峙,契丹铁骑不可匹敌的光环,终于宣告破灭,而戳破这一假象的,正是这位胸有韬略的经略相公。
  “同贺!同贺!”
  狄进抱拳还礼,语气恳切:“若无银夏势如破竹的大胜,辽人也不会相信国朝有北伐之勇,此乃将士一心,三军用命之功!”
  众将士闻言兴高采烈之余,眉宇间又涌出蓬勃战意。
  经此一役,朝廷如果真要北伐燕云,他们是绝对敢请命出征的。
  契丹铁骑又如何?
  干他娘的!
  实际上,狄进对于现在就进行宋辽之战,并不太看好,辽国远远不是西夏可比,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未到。
  但如果始终对辽人抱有畏惧之心,那是打都不要打的,至少要先抹去畏惧之心,未来才大有可为!
  远的不说,如今银夏、甘凉已克,再拿下兴州城,尚未立国的地方政权西夏,就宣告灭亡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