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355节

大宋神探志 第355节

  韩亿终究是牧守各州的能臣,对于大局还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一旦没了辽国的支持,此前于西北惨败的李德明,万万不敢再侵我河东,只是辽人扶持夏州,正是为了扰我国朝不宁,狄待制现在即便出了雁门,能使辽军让步么?”
  朝堂重臣都清楚,凡事该抓主要矛盾,宋夏之间的冲突,究其根本还是宋辽之争的延续,只不过潜意识里觉得,要解决较为容易的西夏,让强大的辽国让步,而非反过来直接对上辽国……
  现在狄进的安排,让韩亿都有些冲击,换成他是万万不敢的,沉吟片刻,缓缓地道:“让经略安抚司上下去城外,先听候狄待制调遣,看他如何安排,再来报老夫!”
  韩纲十分不愿,依旧跪在地上不起来:“爹!我之前做的那些事,得罪了这位,他会不会趁着去辽营,把我……把我……”
  “起来!去!!”
  韩亿瞪着他,强忍火气:“狄待制有事也会冲着老夫来,岂会跟你这小辈一般见识?你瞧瞧自己的模样!”
  “是!是!”
  韩纲这才不甘不愿地起身,朝外走去。
  目送儿子丧气的背影,韩亿眉宇间涌出浓浓的失望,半晌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也就是去和辽军谈判而已,又不是真的开战,竟畏惧到如此地步?
  小小的下马威,没将对方考验出来,自己儿子的外强中干,倒是考验出来了!
  可悲!可叹!
  ……
  “驾!驾!”
  经略安抚司上下官吏,匆匆来到城外,就见一群人正在言笑晏晏地往回走,显然是之前迎接了那位衣锦还乡的经略相公,十分满足。
  “快!”
  韩纲抿了抿嘴,明明那群人三五成群,正自顾自说着话,却觉得隐约间有些逼视的目光望了过来,脸色刚沉下,就见刘光顺已经当先一步,冲到了前面去,无奈之间,也跟了上去。
  远远的,就见车队仍然在官道上,还真没有入城久留之意,而为首之人立于高头大马上,正在聆听几人的禀告。
  刘光顺又先一步翻身下马,却不敢贸然打扰,讪讪地停住脚步,眼见韩纲神色莫名,才低声解释:“那是机宜司的人!”
  此时赶到的,确实是机宜司的人手,为首正是提点大荣复。
  刘知谦、大荣复和雷濬被派到了前线,统领入夏谍探,不断鼓动西夏境内对宋亲近的党项部落,收集前线情报,于西北战局里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期间也免不了受到了排挤与打压,军内风气一贯如此,哪怕刘知谦是李允则的弟子,继承了师父在军中的一定的人脉,终究不如那些抱团的边军武将亲近。
  如今狄进亲临前线,有了这位主心骨,机宜司上下自是振奋不已。
  对于风尘仆仆的大荣复,狄进也勉励了几句,才接过详细的奏报看了起来,很快眉头扬起:“坐镇雁门关外的,是西北路招讨使萧惠……倒是老朋友了!”
  这位原南京统军使萧惠,正是狄进出使辽国时的接伴使。
  此人历史上不仅被李元昊暴打,一生战绩也是败多胜少,可谓宋朝的好朋友,与萧远博一样,狄进十分欣然于辽国的朝堂上多一些这样的臣子。
  当然,萧惠此次是摆明的来者不善,这位在辽国本就是主战派,后来辽兴宗提出“一天下”,要夺取关南之地,就是萧惠领兵大军压境,囤聚在雄州境外,虎视眈眈。
  之前在辽国时,两人私交不错,正是因为双方各取所需,狄进希望促成宋夏开战,萧惠也希望宋夏开战后,给辽国趁虚而入的机会,现在他如愿以偿,岂会轻易退兵?
  所以大荣复在听说这位准备去雁门关时,都为之一惊:“相公,辽军此次来势汹汹,恐怕没那么容易说服……”
  狄进道:“放心,我不会仗着前两次与辽庭接触的顺利,降低了戒备,贸然出关,行鲁莽之事的!”
  大荣复适当地露出几分赧然之色:“是属下多虑了,相公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哪里需要属下担心?”
  狄进心想一年不见,这位倒是越来越会进步了,微笑着问道:“机宜司近来培养的谍细,有没有入辽西刺探军情?”
  “已经准备好了!”
  大荣复赶忙道:“我等依相公当初的教导,人数贵精不贵多,筛选出三十名谍探,精通契丹语,有当地亲属关系,能够与契丹贵人产生交集,随时能入辽西之地,刺探军情!”
  “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恰恰相反,现在不是好时机!”
  狄进嘱咐道:“近来不要派谍探入辽地,已经潜伏的则让他们继续潜伏,不执行任何任务。”
  大荣复反应极快,警惕起来:“相公之意,是辽人会大肆抓捕谍细,再以他们为开战的借口,侵我宋地?”
  “如果要找借口,无论派不派谍探,他们都能找到类似的把柄宣战,反倒不能因噎废食!”
  狄进想到了后世的惨痛教训,眼中寒芒一闪,敛去后淡淡地道:“辽军不会开战的,辽主年迈,宫内皇后与元妃相争,波及朝堂,更关键的是,他们国内近来很不安分……”
  大荣复也收到了情报,马上道:“是!辽东局势动荡,我的同族应该是要不忿契丹人的统治,再一次反抗了!”
  相比起大荣复的语气里还有些许不确定,狄进则万分肯定,辽东肯定会乱。
  历史上这个时候,大延琳已经在辽东起义,现在却还只是密藏风波。
  一个流传百年的宝藏搅动了各方的心,真真假假的消息不断传播,弄得辽庭一时间也有些进退维谷。
  想不搭理,可事情越闹越大,据说一些财宝已经被挖了出来,让人一夜暴富,更引得四方趋之若鹜,但真要搭理,一支军队又被引入假墓,弄得伤亡惨重,悻悻而退。
  这些是狄湘灵传信回来的,狄进不相信外界的风言风语,只信任姐姐在辽东的第一手情报,那位野心勃勃的大延琳正是发现局势越来越有利于起义方,才会按捺不动,静候最佳时机。
  毫无疑问,积蓄的时候越久,爆发之后越会在辽东呈现燎原之势,那里本就是各民族混居,最敏感的地区,一旦有了大规模的起义,哪怕无法彻底推翻契丹人的统治,也能让那高高在上,对各族掠夺过甚的契丹统治者,焦头烂额好一阵子。
  所以此行去雁门关,不是逞英雄,恰恰是对于辽国内部有着深刻的了解,甚至比起辽庭自己都要了解,底气十足!
  同样的道理,对于机宜司培养的精锐人手,狄进做出新的安排:“辽军聚集于辽西,同时对我河西与西夏产生威逼,但这份威逼只是威逼!”
  “萧惠既不会在这个时候攻入夏地,让李氏的统治彻底崩溃,也不会在辽帝没有主动撕毁盟约,悍然开战的情况下,直接南下入侵……”
  “但正面战场不交锋,彼此的斥候谍探却少不了。”
  “‘金刚会’的人手,极有可能出现在辽军中,机宜司训练的人手与这些老牌谍细相比,终究有所欠缺,若被对方识破身份,擒拿立功,既多了无谓的牺牲,又让这群丧家之犬重新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该避其锋芒时,就要避其锋芒!”
  大荣复完全理解了:“是!属下遵命!”
  狄进取出两封信件:“这一封是我的书信,这一封是‘金刚会’首领宝神奴的信件,其内有关系到辽主的安危大事,你派人先行一步,以我河东经略安抚司的名义,交到萧将军手上!”
  “是!”
  大荣复领命退下,眼角余光瞥了一眼不远处那些额头上隐现汗渍,眼巴巴等待的官吏,心头冷笑。
  一群眼界低浅的废物,还想拿捏顶头上司,结果白白地将立功的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真是要感谢你们了。
  “不妙啊!”
  与此同时,刘光顺的表情也越来越难看。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但不直接管辖军兵,其下有若干员“备征将领”听候支配,也有“机宜文字”辅佐军务。
  不过河东确实多年未有战事了,身为河东路勾当机宜文字,刘光顺看似地位不低,实则权势很小,具体军务职责根本插手不了,由此才要巴结韩氏父子。
  但现在看来,他着实昏了头,怎么就看不清楚形势呢?
  且不说那位韩知州,单看看旁边这个汗流浃背的韩大公子,如何能与马背上的那道笔挺身影作半分抗衡?
  韩纲想要昂首挺胸,维持自身的风度,可不知怎么的,面对那个看都没看自己一眼的绯袍官员时,却有种面对父亲的压迫,竟是越来越紧张,最后还是忍不住,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恰恰就在这时,一道威严的年轻声音,终于传入耳中:
  “过来吧!”
  第四百三十六章 我的强势在你的想象之上
  “狄相公!”
  经略安抚司上下到了面前,齐齐行礼。
  狄进端坐马上,淡淡地扫了他们一遍,开口道:“你们各自介绍一下,熟悉河东哪块山川地势?对于各地番人可有深入了解?边地辽夏动向是否查明?”
  众人面面相觑,支支吾吾起来,尤其是刘光顺和韩纲,脸色最为难看。
  将各地汇总来的文书,命胥吏整理一下,交予这位经略相公,那是没问题的。
  可现在听这架势,是要走访各地,深入番部,探查前线,他们岂敢应一声?
  不应没用。
  官员和胥吏的穿着有明显区别,狄进的目光直接落在两人身上,点名道:“你二人先来回话!”
  “是!”
  刘光顺无奈,只有躬身应下,缓缓地道:“下官刘光顺,字叔达,保安军人士,于天圣七年末,调任河东路管勾机宜文字,自到任后,一心埋头于司内机要,并未涉及地方事务,今相公所言,下官难以应答,万分惭愧!”
  管勾机宜文字,是宋朝都督、经略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的属官,掌机密文件,相当于后世的参谋加机要秘书,负责与军事有关的机密文件,包括写奏本、参谋军机、甚至有时要亲自带兵打仗。
  历史上熙河开边的王韶,献上《平戎策》三篇,被神宗看中后,就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品秩虽低,却主持开拓熙河的事务,权力极大。
  当然这种有天子青睐的,实权肯定比普通的机宜文字要大得多,在地方上,差遣永远只是一个表象,看谁说话更管用,还是要综合考量威望、功绩与背景。
  而眼前的刘光顺,显然就没什么威望、功绩与背景,河东路太平惯了,在这一路任这个职务,立不了功绩,只能是苦熬磨勘。
  狄进又看向年轻的韩纲:“你呢?”
  说是年轻,韩纲今年也年近三十了,但在路一级的官员里面,这显然是年轻的,毕竟大多数人考上进士,都要而立之年,再从基层的县衙做起,能进一路帅司的,大多都要四十岁左右,韩纲的面容十分突出。
  但韩纲看着对方“稚嫩”的面庞,想到这位比自己年纪还要小,却要和父亲平起平坐,同为待制重臣,甚至更得太后与官家信任,心里愈发别扭。
  他缓了缓,开口道:“在下韩纲,字维弛,京畿雍丘人,于天圣七年初,调任河东路书写机宜文字,狄相公所言,非在下分内事,故而不知!”
  说到这里,韩纲发现自己的语气似乎太硬了,赶忙学着刘光顺,补充了一句:“实在……实在惭愧!”
  相比起管勾机宜文字的幕僚参谋之权,书写机宜文字简称书写文字,是秘书的秘书,多为官员亲眷充当。
  毫无疑问,这更是混子,有一个好父亲,获得一份漂亮的资序履历,未来即便难当大任,爬到一方军州的位置上也是足够的。
  狄进再扫视一遍其他胥吏,没有一人敢与他有丝毫的眼神接触,淡淡地问道:“偌大的帅司,就你们两位官员么,剩下的机宜文字、书写文字,还有勾当公事呢?”
  韩纲低了头,又觉得心有不甘,听了这一问,硬梆梆地道:“剩下的人,都调走了,狄相公也该问一问机宜司,他们可要去不少人!”
  刘光顺一惊,赶忙解释道:“狄相公容禀,机宜司身负要责,确实将人手调了不少去,一位书写文字,两位管理庶务的勾当公事,也在其列!”
  “即便算上那些,还是编制不满,还有缺额!”
  狄进暗暗摇头,算是深刻体会到,“澶渊之盟后,宋朝忘战去兵,武备皆废,只余西军可用”,这段后世的评价具体表现出来,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了。
  试想连军队都武备皆废,忘战去兵了,与军事直接相关的部门,又能好到哪里去?
  经略安抚司管的是一路军事,在二十多年前,辽国虎视眈眈时,河东路的编制是数一数二的,麾下有着大量的人手,军队、堡垒、补给、道路、情报、器械,各种各样的军务,能在最短时间,送到位于并州的治所帅司中。
  现在……
  基本废了。
  河北那边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唯一重视的也就是莅临边境的雄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