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54节

大宋神探志 第54节

  通过这部奇书,他已经初步认可了对方的水平,但水平纵然不假,自己在刑断一道上,也不见得比对方差,终究要比过各自破的案件难度,才能真正一较高下。
  狄进倒也觉得有趣,这位的好胜心当真极强,实话实说:“说来惭愧,我在并州只破了两起案子。”
  公孙策兴奋不减:“特大奇案?”
  狄进道:“只是遇害者身份高些,一位是当地巨富的独女,被贼人绑架,我将之营救出来,再解决些后续,另一位是当地名门的郎君,被其贴身的仆从污蔑,我为其洗冤,再调查些详细!”
  公孙策微微凝眉,兴致明显淡下去了。
  狄进笑了笑,接着道:“若说近来的名声,实则也是在封丘境内,偶遇一起血案,被害者是权知开封府的陈直阁亲眷。”
  陈直阁就是对陈尧咨的称呼,宋朝重文,称呼一名高官,往往是以馆职来称呼,而陈尧咨目前的馆职就是龙图阁直学士,由于不是大学士,没资格称为龙图,只能称为直阁。
  历史上的包拯,同样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所以包龙图的称呼是错的,当然电视剧里都将之称为包大人了,倒也没必要计较龙图的错误,那至少还挨着边……
  而听狄进这般总结,公孙策眼睛眨了眨后,突然道:“若是换了旁人这般说,我会认为他是故意显露,自己在所断的案子里,结交了多少权贵,但能写出‘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的人,绝不会如此浅薄……”
  说到这里,公孙策展演笑道:“狄兄赤诚,令人敬重!”
  狄进道:“公孙兄言重了,我目前所为,确实当不起外界盛名,只是适逢其会,机缘巧合罢了。”
  公孙策摇了摇头,眼神锐利起来:“狄兄这话就太过谦了,你我皆非俗人,当知世上没有巧合,皆是事出有因!狄兄刚刚的话语中虽是轻描淡写,但仔细一想便知,事关权贵,多少人挤破了头愿意为其寻女洗冤,最终却由狄兄出手,难道不证明能耐么?我说的可对?”
  林小乙听了很是佩服。
  这人傲气归傲气,但真是厉害,看什么都好似一眼便知,知道自家仆佣少,估计也是观察细致所作出的判断。
  而眼见公孙策目光炯炯的看过来,狄进则暗暗摇头。
  这人就像是一头好斗的公鸡,要从对方每个言行举止里剖析出未尽之意,然后再证明自己猜对了,他倒是不讨厌,但如此性子毫无疑问是会碰壁的。
  不过两人才第一次见面,自然不会交浅言深,狄进顺势道:“听公孙兄之意,在庐州也是一位神探吧?”
  “被狄兄看出来了!”公孙策确实不谦虚,展开随身携带的折扇,潇洒地摇了摇:“我在庐州,确也帮州衙处理过几起疑难之案,更喜刑断之事,因此对这本奇书,当真是喜爱至极!”
  说到这里,公孙策又有些惋惜:“不过我昨夜又看了一遍,方才醒悟,这阎罗断案、钢针杀人之法,大有实用之意,若是被贼人看了去,岂不是有样学样,反成了祸患?怪不得狄兄不愿大规模出售,只是自己印下十卷,实在是用心良苦,可惜啊可惜……如此奇书,终究要被埋没了!”
  狄进微怔,倒是没想到这一点。
  他哪里是害怕凶手学了自己书上的招数去,完全是之前想卖书,结果根本卖不出去!
  现在得了提醒,狄进略加沉吟后道:“公孙兄的担忧确实没错,但若条件合适,此书还是会示之于众的,我认为它正面的启迪与教育之意,要远远大过反面带来的危险!”
  不仅是《苏无名传》,还有他后续的《洗冤集录》,会因为担心凶手看了,而具备了更高的反侦察意识,就将它束之高阁么?
  那显然是不成的!
  公孙策目光一亮:“狄兄所言甚是,倒是我瞻前顾后了!甚好甚好,苏无名的公案还有好几卷吧,能否先予我一观?不瞒你,我昨夜翻来覆去都是这卷奇书,实在是迫不及待看后续了!”
  当面催更可还行,幸好狄进有所准备:“后续的案子我在并州时就已写过,只是出书么……”
  公孙策正色道:“请务必出书,我保证让他们用最好的雕版,字字清晰,可传于后世!”
  狄进道:“那便有劳公孙兄了!”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林小乙适时地上了酒水,两人举杯痛饮。
  酒酣耳热之际,公孙策聊起了庐州案件的具体过程,又笑着道:“庐州之地,在同辈之中,也有一位同窗能与我一较高下,现在来京又多了狄兄,哈哈,当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狄进当然知道他说的是谁:“不知能得公孙兄如此赞誉的同窗,现在何处?”
  公孙策有些无语:“我受马郡守举荐,寄应开封府,他原本也该来此,却偏偏钻了牛角尖,不愿离开,要调查一起早已结了的案子,得秋考解试之后,再来京师会合了!”
  “确实是那位能做出来的事情……”
  狄进自忖不是那种为了真相可以抛弃一切的人,却也格外尊敬这种人,由衷地道:“希望早日与他相见,”
  公孙策笑了笑:“会的,我敢肯定,他但凡听到狄兄所言,‘为官者上保国家,为人所不能为不敢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定会引你为知己,在此痛饮的,就要多一位了!”
  狄进举杯,灿烂一笑:“我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第八十八章 书友见面会
  “这就是《苏无名传》啊!”
  当一卷散发着墨香的书卷来到手中,狄进细细翻了一遍,倒还挺有成就感。
  同样是文抄,诗词的智慧与情怀固然能够千古流传,但他骨子里还是更喜欢这种公案。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不曾有这样的感受。
  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却还真有几分这样的向往。
  回到书上,送来的册子都是文茂堂的誊写版,这个时代质量最佳的却是雕版印刷,但没有那么快出来,还需好几个月准备。
  实际上,为区区二十册书刻下一个精致的雕版,如此行径已经不能用败家来形容,毕竟雕版的成本极高,质量好的印版甚至可以当成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具备极高的价值。
  至于活版印刷术,如今正是毕昇活着的年代,那位在杭州书籍铺做雕版刻工的匠人,应该已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发明活字印刷术。
  不过活字印刷术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而是为了尽可能地压低成本。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活字印刷术的成本都是低廉的,在美观和质量上自是难以与雕版相匹配的,纯粹就是便宜……
  当然,有着后世的见识,倒也不是不能改良,有鉴于宋朝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发明其他对于士子的身份是個排斥,唯独与文教有关的,可以推动一二。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转了转,就先被狄进放下。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事情地位不够的时候,也不必做,眼前还是科举为主,朱氏一案为辅。
  所以狄进放下新书,递了一本给林小乙:“给郭府送一本,感谢郭郎君此前的照顾。”
  郭家之前为他接风洗尘,还特意联系了京师里极具声誉的牙行,能这么快租到这套闹中取静,交通便捷的房子,也有郭家的面子。
  于情于理,有了新书,都该优先给对方一本。
  当然,如果郭承庆喜欢,能推荐一番,那就更好了。
  对此狄进并没有太过期待。
  然而事实证明,他小觑了这个年代枯燥的娱乐,和自己这本超越了至少九百年水平的作品。
  这本书送到郭府的第三天,之前入城时前来迎接的宅老,就出现在了面前:“阿郎对狄六郎之作赞不绝口,询问是否还有?”
  末了,这位宅老都有些不好意思:“绝无打扰狄六郎科举用之意,只是问一问,问一问……”
  狄进笑笑:“无妨,这些是我前些年于并州所作,还有两卷过几日书铺也会送来,到时候给贵府送过去。”
  宅老大喜称谢。
  公孙策喜欢看,是因为赞同里面清官查案,严谨取证的思想。
  郭承庆喜欢看,纯粹就是喜欢里面的情节,正如后世大众也喜欢悬疑推理,看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与原来如此的刺激。
  这苏无名的生活可太刺激了,走到哪死到哪,断的还都是凶险的案子,一个个嫌疑人又都难缠至极,实在符合郭承庆这种一出生就没了任何追求的外戚,一切的冒险想象!
  “也是三班院的闲官,日子太无趣了吧,一杯茶,一本书,轻轻松松混一天~”
  狄进心里吐槽,所幸对方手中打磨时间的书,现在是自己写的了,至少比起那些带着小插画的闲书,更有价值些?
  公孙策的文茂堂效率确实高,或者说这位少东家确实够大方,短短五日之后,第二卷的二十册又送了过来,而狄进十分大方地送了十册过去,连带第一卷也补了九册。
  毫无疑问,这是让对方推广安利。
  如此刺激的断案人生,也给亲朋好友看一看嘛!
  效果拔群。
  数日之后,郭府的请帖发来,邀请狄进过府一叙。
  狄进应约。
  到了府上,就见这位居然站在厅门外,早早相侯。
  只是相比起之前的富态清雅,此时的郭承庆眼圈都有些发黑,见到狄进就笑着招手:“仕林,你可把为兄害惨了喽!”
  狄进故意道:“延休兄可是因为……啊!那我停下写作果然是对的!”
  郭承庆赶忙摇手:“别!可别!得赶快出后面几卷才是啊!”
  狄进失笑。
  这个年代如果挑灯夜读,哪怕用的是最好的蜡烛,其实也是伤害眼睛的,自己晚上都不敢多看。
  但郭承庆显然是看到一半,不看完只觉得浑身痒痒,躺下去根本睡不着,才熬出了这么一个大眼圈。
  倒是让人挺有成就感~
  两人进入大堂,就见客座席位,已经坐了五六位郎君,个个贵气十足,仪表不凡。
  见他们走入,纷纷起身相迎,其中一位身姿笔挺,相貌俊朗的汉子灿烂一笑:“在下曹牷,字信义,见过狄六郎!”
  郭承庆不经意地提醒了一下,这位是济阳郡王曹彬的嫡孙。
  曹彬是宋的开国元勋,协助赵匡胤平定海内,征灭各国,并且宽厚仁爱,不妄杀无辜,尤为可贵,“仁爱多恕,平数国,未尝妄斩人”,被称为“宋良将第一”。
  而宋朝武将世家很多,若说哪个能排第一,曹家是最有力的竞争者,“门阀隆贵,蝉联鱼贯,以功名世家者,今无偶矣”。
  曹牷自我介绍之后,又有一位唇红齿白、面如满月的郎君微笑行礼:“在下潘孝安,字仲礼,见过并州神探狄仕林,闻名不如见面啊!”
  郭承庆又不经意的提醒了一下,这位是郑武惠王潘美的曾孙。
  潘美是宋朝开国名将,他的女儿也是宋真宗第一任皇后,而《杨家将》里面有反派潘仁美、女儿潘贵妃,就是以这对父女为原形,毕竟历史上杨业丧生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潘美,事后也因此贬官,连削三级,最后死在了并州任上。
  对了,狄进的家乡阳曲县城,就是潘美负责扩建的。
  继曹彬、潘美的子孙后,又有三人见礼,都是最为拔尖的武将勋贵。
  郭承庆的出身,与这些人来往,再正常不过。
  但这次却非武将外戚的聚会,而是一场书友见面会。
  果不其然,在场的每人都有一套《苏无名传》,并且这段日子极为痴迷,谈论的都是上面的剧情。
  甚至连苏无名身边的护卫李双鹰,都被频频提起,很是好奇书上的争斗为何看上去那般逼真。
  狄进耐心的解释,他这方面自是贴合此世现实,所以武功路数之中,还真的不是假想,而是完全能实践出来,这李双鹰还参考了姐姐狄湘灵的武力层次,颇有几分打遍世间高手的威风。
  “没想到六郎还是高手?怪不得能写出这等人物!”
  “仕林兄快快出第四卷吧,我要看李双鹰大发神威,实在等不及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些开国名将毕竟去世没有多少年,三代与四代之中,武艺要求还是严格的,因此对于刑侦断案,这些武将勋贵顶多是猎奇,但谈到武艺,他们可就是真正在行了,气氛彻底火热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