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侯府假千金> 第184章 闹剧

第184章 闹剧

  赵大柱不是第一个与她签订协议的,也不是最后一个。
  一开始谢元秀已经做好了除了杏花村,没有多少人报名的准备,然而事实上情况比她预想地要好得多。
  杏花村的小姑娘因为不用像别人那般签订协议,交完银子、填好报名信息就可以了,所以速度比较快。
  村长看谢满银他们一家人还有的忙,就没有留下来打扰,打了一声招呼,带着一群人又回去了。
  等后天开始上课她们才会过来。
  杏花村距离学院不远,村长做主,他家的牛车就用来每日接送村里的小姑娘。
  看着村长带着一群人,站在谢元秀面前,准备询问她关于学费赊欠的事情的妇人顿时忘了本来要说的话,&姑娘,那些人都是你们村的啊?&
  谢元秀:&是的,您叫什么名字?&
  协议上面要写上借款人的名字,谢元秀觉得这妇人也不是会认字的,就问了出来。
  谁知道妇人就跟没听见似的,说道:&哎哟我的乖乖,你们村那么多人都把闺女送来你这里呀!姑娘我问你,你们这个学堂真的有这么好?&
  要不然怎么别人的村子有这么多人把女儿都送来上学呢?
  甚至连人家村长都来了。
  原来,这妇人并不想送女儿来的,还是女儿听说了之后想来,软磨硬泡之下,她只好同意。
  就这,还是在女儿许下许多好处之后,妇人才肉痛地带着女儿过来。
  她家里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所以要跟学堂签协议,等毕业后再偿还。
  妇人没见识,虽然说四年后银子由女儿工作自己偿还,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家背上了债务,心里很不得劲。
  而且因为她要送女儿来学堂,家里的婆婆对她意见更大了。
  对于妇人的问话,谢元秀也没说好与不好,只是道:&我们这里这么多个科目,只要您的女儿在某一科目上学有所成,那就是一辈子的技能,而且等毕业后去我名下的店铺工作,一个月就有二两银子,甚至更多,只要一年,就能把这四年的学费给还完,您觉得好还是不好?&
  谢元秀的声音并不小,妇人身后的人都听到。
  带着孩子来的有亲爹也要亲娘,但是他们似乎都没有计算过这个。
  能把女儿送来的,对女儿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疼爱的。
  既然女儿闹着要来,他们也知道上了之后会有一份能赚银子的活计,所以就带着女儿过来了。
  现在听着谢元秀这么一算,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对啊,四年的学费好像也不贵,只要上了学,一年就能把四年的学费还完,后面就是净赚的了。
  而且还能学习一技之长。
  学习一项技艺得多难啊!
  他们都是乡下人,就算想要把家里的孩子送去学习技艺,别人还不收呢!
  这么一想,他们都觉得这琼山书院开得好啊。
  甚至有人挤到谢元秀面前,问道:&院长,你们这里收不收男学生啊?&
  听到他这么问,一开始问谢元秀这里好不好的妇人也立刻跟着问道:&对啊,你这里这么好,我也想把家里的小子送过来。&
  谢元秀笑着摇头,说道:&不好意思,这里是女子学院,只收女学生,男孩一概不收。&
  男孩的机会本来就已经比女孩多了,她这里就不与别人抢生源了。
  听到她的话,问话的人也没有再说什么。
  毕竟人家这里都说了,是女子学院,若是再收男孩子,那就是男女在一个地方念书,那不是乱套了吗?
  谢元秀重新问那个妇女,&告诉我您和您女儿的名字,我好写在协议书,你们只要按上手印就可以。&
  妇人连忙道:&我叫李翠花,我女儿叫马红花。&
  谢元秀:&……&
  这些女孩子的名字起得还真是随便。
  这都已经是第几个以花草为名了?
  看来等课程开始后,这些小姑娘若是愿意的话,再给她们起个正经点的名字。
  要不然一上课,若是不说姓氏,只要喊一声小花,恐怕得有好几个人回应。
  心里叹息一声,谢元秀在纸上写下两人的名字,并指着名字的地方,说道:&你们在这里按手印就可以。&
  李翠花办好后,就到她后面的那个男人。
  一连几个人都办理地很顺利。
  直到队伍到了尾声,一个头发半白、看起来有些刻薄的老太太带着一个穿得破破烂烂地小女孩过来。
  谢元秀直接问道:&您和孙女叫什么名字?&
  老太太没有回答她,而是盯着谢元秀看。
  那打量的眼神,看得谢元秀有些不舒服。
  难不成对方以为她是骗子,所以怕自己骗了她?
  然而老太太一开口,谢元秀就知道自己猜错了。
  &姑娘,听说你这里收下人,你看我这孙女怎么样?我也不多要,你只要给我五十两银子,我这孙女就归你了。&
  老太太这语气,明明是要卖自己的孙女,可是她却说得好像卖一只畜生一般。
  谢元秀很不喜欢。
  还不等她说话,老太太说完,把孙女往自己跟前推了推,继续说道:&我这孙女你别看她瘦小了些,已经十岁了,可能干了,家里的活她都能做,把她买了回去,你不会吃亏的。&
  老太太别看年纪大了,可是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她这话,在学院门前飘荡,在场的人都听到了。
  顿时,所有人都看向这边。
  准确的说,他们是要看看,究竟是何人,把自己的孙女卖了都能如此理直气壮。
  虽然卖孩子的事情他们也不是没见过。
  发生灾害的时候,家里人快活不下去了,只能把家里的孩子卖了,换些粮食以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这两年风调雨顺的,尤其还有玉米和红薯这样的高产粮食,只要家里勤快些,就不会饿肚子。
  日子可比以前没有玉米和红薯的时候要好过多了。
  这日子跟着上来了,村里面卖儿卖女的现象就少了很多。
  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很久没有见到过了。
  而且,这里明明是书院,你拉着孩子来这里卖,算怎么回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