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且慢,这文中某些言辞过激,难免有逾越之嫌,怎能让皇上见到?”
  如此争论不休,你一言我一语,难以决断。李源见状,神色平静,给了身边的于公公一个眼神。
  于公公立刻会意,走到文官们之间,带着微笑,不动声色地将他们手中各执不下的试卷一一收起。最终,共收了十七份卷子送至李源案前。
  李源开始细细翻阅,速度比先前慢了许多,神色随着内容的变化时而微蹙,时而轻笑。
  某些卷子上行文跳脱大胆,显然与常规思维不同,李源看的时候,眉头皱得紧紧的,有时却被突如其来的言辞逗笑。
  一直到午饭时,李源才读到第四份。于是他让于公公领着众文官到偏殿享用膳食,略作犒劳。李源也跟随他们用了些饭食,略作休息。
  下午时分,李源重新坐回案前继续阅卷,而其他文官则在大殿下安静地对余下卷子进行排名,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打扰皇上的思绪。
  李源不时将几份卷子递给于公公,低声吩咐道:“此卷不足,往后排。”
  一些官员见自已推荐的卷子被弃,神色不免流露出失望之色。
  李源面前的三份文章在不断更替,最初的三篇逐渐被新挑出的文章所替代,每替换一次,他的神色便愈发严谨。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暗。李源陪同文官们用过一顿简餐后,便挑灯继续阅卷。
  他掩着嘴打了个哈欠,对殿中官员们说道:“若无必要的商讨,诸位可先回去歇息了。”
  但他都没走,哪个官员敢走,都说活没干完,再多待会儿。
  李源看着他们不肯离去的模样,心中明白他们的想法,便不再劝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继续埋首在案前。
  正翻至倒数第二份卷子的中间段落时,忽然目光一凝,眼中露出迷惑之色,连着翻过几页,又迅速翻回,再仔细往下阅读。
  李源这番动作立刻引起了殿下官员们的注意,几位靠近的官员忍不住侧目,彼此交换着眼神,纷纷猜测这是拿到谁的文章了。
  第180章 我未摘月,月亮却奔我而来(25)
  李源在高台上端坐,手中的那篇文章已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多次,前半部分略放在一边,后面几页看的时间比看别的三篇完整的文章还久。
  最终,他将这篇文章放在了先前挑出的三份旁边,沉吟片刻,继续看完了最后一份。
  迅速看完了最后一份之后,他将挑出来的四份放好,让于公公把别的都拿了下去。
  于公公依言将未被挑中的卷子一一收起,分发给台下的文官们。
  见手中的文章已无缘一甲,推荐的官员不免有些失落,但又掩不住好奇,纷纷翻阅起来,想要从中推测出皇帝所选的卷子。
  忽然有人数了数,发现皇帝那边竟留了四篇,顿时哗然。
  礼部侍郎,也就是这次殿试的主负责人常寅弓着腰靠近皇帝坐的高台上。
  “陛下,不知可有定夺出一甲?”
  李源犹豫地翻动手中的四篇卷子,仍未做出最后决定。他抬手示意常寅上前,环视台下的官员们,道:“都过来与我说一说,你们是什么想法?”
  台下几个部门的主官赶紧上前,围成一圈,唯恐遮住光线,又小心翼翼地递上两盏灯,为李源增添光亮。
  李源拿起一篇,稍稍展露卷面,随口说道:“这一篇倒不必再争了。行文遣词极有文采,底蕴深厚,且政见稳妥,切合时局,审时度势。”
  一看便是那种读书人世家出来的子弟,一甲是必入得了。
  官员们闻言纷纷点头称赞,这篇文章确实在才学和文采上都拔尖,且立论适中,不偏不倚。
  接着,众人开始就另外三篇各抒已见。
  有人指着其中一篇夸道:“这一篇,论述精辟,文字洒脱,确实颇为出色。”
  另一位官员则不无疑虑地说道:“倒是这一篇,略显冒进,锋芒毕露,是否过于激进?”
  李源支着脑袋听着,静静听他们讨论,神情沉思。待众人说完,他捻起那篇他看了许久的文章,翻到末页,指着一处内容,忽然开口问道:“有人可知晓,他这里写的内容,是否实用?”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皆默然无语。他们低头看那篇文章,发现两页答题纸都详细写着关于农业改革的内容,然而此处并非制度探讨,而是深入具体的耕作细节——如何指导农民种地,国家应当提供什么样的物资,甚至如何推广这些方法。
  文官们一时之间皆被这篇细致入微的农事见解弄得不知所措。
  沉默片刻,李源眉头微皱,问道:“在座的,可有户部或工部的官员?”
  众人低头看彼此,均面露难色,随即纷纷摇头。
  李源无奈地抬手揉了揉额头,继续追问道:“那是否有人在户部或工部任职过?”
  一片静默后,还是无一人应声。
  李源低头看了一眼大殿内的铜漏,深深叹了口气:“那明日再议,朝会后朕会留几个户部和工部的人与你们讨论。”他站起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礼部侍郎常寅目光在那答题纸上停留了片刻,似有所思,随即颔首称是:“臣等遵旨。”
  “众卿回去休息吧。”李源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去,殿内的官员们随之给他让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