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秦小满蔫头耷拉脑的:“丧事都办完了,根本没有时间传消息。”
“吴爷爷今天傍晚走的,走了就下葬了。”
“席面没人管吗?这么简单?其他吴家的人呢?苗姐儿呢?”
“苗姐儿和吴婆婆在给吴爷爷守灵,守着一根蜡烛,吴爷爷没棺材。”
“其他吴家的人都好冷血啊。”
秦小满原本很悲伤,说到这儿开始控诉:“整个村里姓吴的,算上吴栽统共来了五个人。他们抬走吴爷爷埋在后山坡上就走了。”
“为什么?他们怎么对吴爷爷这样?”柳柏也气愤,紧跟着不解。
“这事儿......我好像知道点儿。”秦锋看了柳柏和秦小满一眼,见他们齐齐望过来,继续道:“听说吴爷爷和吴奶奶在快四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女儿。”
“四十岁?”
“女儿?”
在黑山村,生孩子都在二十岁左右,早的十三四就生了。
“没错,吴爷爷和吴奶奶一直想要个女儿。”
“为了生下这个女儿,大儿子吴疾,小儿子吴栽和吴爷爷吴奶奶闹了很大矛盾。”
“为啥啊,那管他俩啥事儿。”秦小满义愤填膺,好像在他那里,吴疾和吴栽是很坏的坏人。
“要不说你傻呢,天天长个吃脑袋。”秦锋点秦小满额头:“这女孩儿生下来以后不得吴疾和吴栽照顾?生这孩子的时候吴疾都快二十了,吴栽也有十四五,说是他俩自个儿的闺女都不为过。”
“你说就说,点我做什么,很疼的!”秦小满跳脚。
“后来呢?”柳柏问。
“后来,这女孩先天身体不好,吃了很多药,两三岁的时候没了。”
“这么说......最多也就是自己家里人关系不怎么样,其他亲戚为什么那么冷漠不愿意帮忙?”
“踩高拜低是人之常情。”
“就这样?”
“具体点儿,其他吴家人,一是觉得吴爷爷要女儿这事儿挺挂不住面子,说得不好听点儿叫老不羞。二是,这老两口重女轻男,人家觉得他们太奇怪,拎不清。三嘛,吴家人更希望和吴疾吴栽打好关系,毕竟以后和年轻人来往更多。最后,黑山村姓吴的不多,在村里不团结,日子基本各过各的。”
“我知道了,他们姓吴的,血都是冷的,一点儿人情味儿都没有。”秦小满一脸肯定的下结论。
柳柏皱着眉头,深深叹了口气:“等吴爷爷头七过了,把苗姐儿和吴奶奶叫到家里吃顿饭吧,吴爷爷一走,最难过是她们。”
秦锋看着柳柏难过的样子,心里更难过。
黑山村好像总是这样,人们追求平淡温馨的日子,是因为这日子难得,没人看见的犄角旮旯,家家户户都有藏也藏不住的悲伤。
就像今晚,难过的不止吴奶奶和苗姐儿。
第63章
天空灰蒙蒙,是个大阴天。
时值正午,大麦乡街上的人不多,食肆里生意也惨淡,全没了往日的热闹气。倒是有一处——街边的廖家食铺,往来人很多,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队,人们在争抢什么东西。
“欸,明明是我先来的,你插什么队啊,去去去。”一个麻衣草鞋的瘦小伙驱赶一个衣着潦草的小孩儿。
几个媳妇婶子七嘴八舌:“是这家不?”
“就是这家,听说前阵子新出的馒头,又便宜又好吃,我家那口的吃完了整天念叨呢。”
“你说以前廖记食铺的东西味道平平,怎么现在突然有这么好吃的馒头了?我看厨子也没换。”
“嗨呀,这你就不知道了。廖记食铺的账房,就是那个很俊俏的小哥儿,叫姜什么,他带来的,说是乡下的一个朋友做的。”
“哟,乡下?那可了不得,有这手艺,能在大麦乡开店了吧?”
人们议论纷纷,廖记食铺门前热热闹闹,姜鱼一边打包馒头一边收钱记账,脸上的笑比知道能跟着黄夫子读书那天还灿烂。
柳柏对这些一概不知。他正忙着和面揉面,姜鱼告诉他,每天最少要蒸够五锅两百多个馒头,天亮前会有人拿到大麦乡去卖,每个馒头一文钱,相当于在原先的价钱上翻了一倍。
这么大的赚头,柳柏和秦锋铆足了劲儿,每天凌晨就起来点火烧锅蒸面。不过,先不说两个人能不能忙得过来。就说外屋那口有点儿年头的老锅,锅底是越烧越薄,指不定那一天就要被烧破了。秦小满屋里倒是还有一口,是秦二叔一家当年留下的,年头已久有些糟烂不说,关键是锅太小,灶台太低,不然当年秦二叔也不会丢下。眼见着家里不论人手和锅都不够用了,姜鱼偏还来了信,说是买卖异常红火,让柳柏和秦锋每日再多做些,争取做出十锅来。
这可愁怀了柳柏:“我们怎么样也做不了这么多呀。”
“光我们两个人肯定不行,咱们得找帮手,你忘了苗姐儿?吴爷爷今天过头七了。”
“嗨呀,是吗?”柳柏精神一振:“那快叫小满,让他把吴奶奶和苗姐儿请过来吃饭。”
柳柏一早就合计好了,既然这糠面馒头的主意是吴奶奶出的,那做生意赚银子也得带着吴奶奶和苗姐儿,要不然这银子他赚的也不安心。再说,吴奶奶和苗姐儿孤苦伶仃,现下正是需要帮一把的时候。
吴奶奶和苗姐儿来的很快,如果柳柏不找,她们今天也是想来找柳柏的。原因说出来很现实也很简单——吴爷爷刚一走,她们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