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冲喜之后> 第268章

第268章

  饭桌上,顾茁兴奋的对顾父顾母描述今天白天姜余卖糖的样子。
  顾茁道:“您二老是没瞧见,小余哥特别厉害,当时小余哥刚介绍完咱们的糖,报了价格,好多糖商就开始抢糖,没一会儿那些糖就全部卖光了。”
  顾母被逗的开心的不得了,“小余有本事。”
  顾茁道:“小余哥有大本事。”
  姜余被夸的有些脸红,在一旁低头吃菜。
  顾文承看见小余害羞,见状叉开了话题说起其他事情。
  饭桌上,顾文承给姜余夹菜,中途好几次暗戳戳看向顾茁。
  他夫郎优秀,他自己知道就行了,这小鬼是怎么回事?怎么一直围着他家小余转悠?
  晚上,顾母看着灶房剩下的蘑菇有些头疼。
  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从外院的外书房走出来,看见灶房里点着烛火,走进些就看见里面的顾母。
  姜余问:“娘,怎么了?”
  顾母道:“蘑菇没吃完。这蘑菇已经放了两天了,再放就要彻底坏了。”
  蘑菇价格贵,虽然如今家里不缺一口吃的,但是向来节俭惯了的顾母,看着这些即将被浪费的蘑菇,还是有些心疼。
  顾文承笑了笑,“娘,我有办法。”
  说着顾文承从后院找到一些硝石,他道:“硝石可以制作小苏打,小苏打呈现碱性,可以延长蘑菇保鲜时间。”
  顾文承想起来前世上大学时自己勤工俭学时的场景。
  等顾文承把硝石碾成粉后,把硝石粉末放入一个碗里,加水溶解,后面去除水里的杂质,在把容易倒入小锅里开始充分熬煮,直到锅里稀出白色东西,这就是古法用硝石分解出小苏打。
  然后顾文承又准备一个空碗,在碗里放入清水,在往里面加入少量的盐,白醋,白酒,小苏打。
  顾文承对姜余解释道,“盐,白醋,白酒都是用来杀菌的,接下来静置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顾文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纱制帕子,用帕子把蘑菇包裹住,再用一个干净的刷碗刷锅的小高粱扫帚,沾取少量的混合溶液,把液体均匀的挥洒在包裹住蘑菇的帕子上。
  顾文承道:“这帕子不能太湿,表面微微湿润便可,然后再往外包裹一层油纸。因为包裹蘑菇的帕子上有水,蘑菇整体处于潮湿的环境,这样储存的蘑菇不仅不会腐烂,还会适度生长,从而达到延长保鲜的目的。”
  姜余惊讶的看着面前被包裹严严实实的蘑菇,突然脑子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之前姜余就发现,像是蘑菇这种在长坪村很常见的食材,到了宁化府和上京城以后身价直接翻了几倍。
  被那些老饕们称为“山珍海味”中的“山珍”指的就是菌菇。
  就比如黑木耳和蘑菇,在他们村里旁边的山上不能说是随便就能采到,但也能说是很常见,以前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山上采蘑菇。
  在宁隆县,如河渠、河沟、溪流附近的杨树、柳树等树木上‌都会生长很多蘑菇。
  很多人都会爬到树上去采,有时候运气好了,一颗树上能采小半筐的蘑菇,但是蘑菇保鲜时间短,摘下三天后就会坏。
  因此,蘑菇的这种特殊性,也就导致上京这边蘑菇价格很贵,尤其那些大酒楼里的黑木耳和蘑菇,酒楼收购价格极高。
  姜余想着如今正是山里的木耳和蘑菇成熟的时候,若是自己去收蘑菇和木耳,再拿到上京城来卖,岂不是能赚不少钱。
  而且,文承哥说,这样保存蘑菇至少可以保存一个月,从宁隆县到上京,要是快些,水路走十天加上路陆走一天,一共十一天便可以从宁隆县抵达上京城,所以在理论上,完全把蘑菇可以运过来。
  而且,后天兴旺叔会再次带人回宁隆县拉糖,自己可以趁这个时候带一批蘑菇回来。
  姜余当天晚上就和顾文承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道:“如今卤肉铺子有禾姐儿和江朱管着,饸烙面摊有郭山,肥皂铺子有文华、文渊和周航。他们几个干的都不错,我跟着兴旺叔回一趟宁隆县,一个月肯定就回来了。”
  顾文承微微皱眉,“这也太辛苦了。”
  姜余摇摇头,“我不辛苦啊。我一想到能赚好多钱,就不感觉辛苦了。”
  顾文承揽住姜余的肩膀,把头放在姜余颈肩,“可以这样的话你就得出去一个月,我一个月都见不到你。”
  姜余听着顾文承的话,心里顿时生出一股不舍,紧接着他就听到顾文承道。
  “这段时间茁哥儿一直跟在你身边,我和你相处的时间,都没那小子和你相处的时间长,这次你出门不能带他。”
  姜余听到后失笑,“这次返程肯定会很辛苦,茁哥儿年幼,我不会带他的。”
  听到姜余这么说,顾文承满意了。
  顾文承道:“从理论上讲,我刚刚用来保存蘑菇的办法的确没错,但是运输途中若是想更好的保存,还需低温环境。”
  顾文承想了想,就站起来走到书桌前,把一张宣纸平扑在桌面上,拿起铅笔开始画图。
  很快顾文承便画好了,顾文承道:“这是我改良的盒子你看看。这大盒子高半三十寸,宽三十寸,长四十寸。分别有五层,每层高六寸,除去底层其他四层并不是木板,而是木条。”
  说着顾文承就指向向另一张图,他为了姜余能看的更清晰,特意把其中一层木盒单独画了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