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他受够了。
  他要拿他们兄弟分到的所有田地去堵所有人的嘴,好与他堂叔彻底断绝关系。
  周立听完这些话,难受的直掉眼泪,也懊恼不已。
  其实当时双胞胎都六岁了,在乡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他担心双胞胎出意外,于是就将两兄弟托付给了他堂哥。
  可现在说这些也晚了。
  他同意了周康宁的决定。
  他找上郭员外做见证,有郭员外出面,事情很快就解决了。
  他堂哥不甘,不想做这种一锤子买卖,双胞胎虽然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但好歹能帮着他家干活,也能拿养恩时不时的找周立“借”些银钱。
  但郭员外出了面,他堂哥不敢得罪郭员外,只得同意。
  于是,周康宁拿十三亩田地,以及周立的几年工钱,换来了宁静日子。
  周立家目前只有二亩田地,这是周立当年分得的田地。
  “嗯……周哥,你家不收麦子吗?”秦劲问。
  “只种了半亩,他们俩一日就能收回来。”要不是为了交税,周立一株都不想种。
  麦子不如玉米红薯高产。
  “那就让他们兄弟都过来帮忙吧,一日十五文,两人一日一共三十文,如何?”秦劲道。
  咳,其实,十五岁的人,在乡下已经算成年了。
  虽比不得正当年的壮劳力,但两人加一起,每日所干的活儿足以超过一个壮劳力。
  周立闻言,先是欣喜,随后道:“东家,一人就行了,家中也需要有人照看。”
  “那宁哥儿一人在家可以吗?”秦劲问。
  “无妨,他那么大了,性子也硬,没人敢欺负他的。”周立道。
  “行,那就让延年过来吧。”秦劲点头。
  虽说周延年一人比不得壮劳力,可工钱也低嘛。
  先喊过来试试工。
  如若不行,那他再去寻短工。
  周立见秦劲同意,顿时一脸感激,可他不善言辞,最终只是说了句东家心善,将来必有福报。
  其实,周延年这两年大了之后,农忙时都会去郭家当短工。
  但郭家不管食宿,而且,他年纪小,也不给工钱,每日只是给三斤玉米,加起来不到十文钱。
  可来了秦家,不仅吃得好,还给工钱!因此他刚才就厚着脸皮开了口。
  如此善良的东家,一定会有福报的!
  第62章 麦收
  午饭后,周立下地割了一亩麦子,半晌时回家,拎上叶妙特意准备的一斤蛋卷、一斤锅巴,他离开五里沟,前往县城。
  一路行至县城北门,见到同村的冯老汉正抱着鞭子等在城门口,他松了口气,走过去递上两文钱,准备搭乘冯老汉的牛车回村。
  他们村子离县城远,步行得两个时辰,他想早些回家,在家住一晚,明日凌晨出发,不耽误明天上午出工。
  冯老汉农忙时是不赶车的,幸好今日在。
  冯老汉接过铜板,打量了他一眼,咦了一声:“周立啊,你瞧着怎壮了些?”
  周立闻言,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新东家心善,伙食好。”
  “换了东家?去哪里了?你这次回村是?”冯老汉惊讶,一连三问。
  郭员外对周立的回护颇为明显,周立在砖窑干了快十年,怎么换地方了?
  “郭员外担心我身子吃不消,就给我寻了个新活儿,他老人家也是为了我好。新东家需要有人照看田地,我就去了。”
  “此次回村是东家要寻短工,我家延年干活不躲懒,我就想带他过来试试。”
  周立仔细解释。
  “这样啊,那这感情好,以后父子俩可以一起干活,省得互相牵挂。”冯老汉笑着点点头。
  原来是郭员外介绍的。
  而且看周立如今的身形,他的新东家肯定不错。
  不一会儿,又有五个人来了城门口,每个人都拎着不少东西,麦收时期活儿重,一般人家都会在麦收开始前买些肉补一补,不然身子熬不住。
  这几个人瞧见周立,都有些奇怪,周立偶尔也会回村一趟,但从不坐牛车,今个儿怎舍得花钱了?
  周立便又解释了一遍。
  村人听罢,如冯老汉那般,都连声说好。
  父子俩待一块互相有个照应,至于那周康宁,若是旁的十五岁小哥儿独自在家,那家人肯定不放心,但周康宁常年做活儿,力气不输给男人,而且还养了两条大恶狗!
  谁敢欺他?
  当年郭员外与村长召集全村的人宣布周立一家与周定一家断绝关系,只有十岁半的他,迎着全村人指责的眼神,磕磕巴巴的开口,向众人揭发周定一家的恶行。
  但在村人眼中,周定一家虽然过分,但好歹庇佑了他们兄弟,不然两个小小的人儿独居家中,谁知道会不会有闪失?
  甭管说什么,周定对双胞胎都是有恩的。
  因此,即便他举了诸多例子,村人看向他的眼神依旧带着谴责。
  但他一点儿都不惧,哪怕急得小脸通红,也梗着脖子和村人对吵,说他和他哥都烂命一条,十三亩田地加上他爹这几年的工钱,足够买他们兄弟的命。
  今后谁要是再在他跟前提周定对他有恩,那就别怪他们兄弟动手打人。
  反正他们兄弟烂命一条,什么都不怕。
  当时他才十岁半,身形也比同龄人小,村人虽震惊,但也没把他的话放心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