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原本她因为被揭露出小时候的糗事害臊呢,乍然听到三叔的事迹,噗嗤一声,笑得像是被掐中脖子的大鹅,浑身都在抖。
王桃枝瞪了她一眼,似乎觉得她实在没个女孩的样儿,叮嘱道,“说好的啊,你这周去跟肖同志见个面,年轻人多聊聊就熟悉了,放温柔些,别一去就给人脸色看。”
何晓洁敷衍点头,把装着粥的砂锅扒拉到自己面前。
……
周末,江衍序在画符,镇宅符,卖的最好的一种。
和其他道士绘制的符篆不一样,他另辟蹊径,调配出特殊的符墨绘制。
只有遇到火烧时才会显出真实的图案,效果不打折扣,隐蔽效果绝佳,压根不怕有人查。
据说相当受到某些群体的欢迎,一张符二十块钱都不够卖。
有一位建国前的实业家,将产业和钱捐了大半,仍然留有不少余财。
当年他没少收到江衍序师父的指点,公私合营那会就放弃了所有股份,才能动荡年月过上太平的日子,所以对江衍序这位真传很是信服。
他子孙兴旺,家里的房子不少,相当信服江衍序的一下子就求了二十张镇宅符,可谓是财大气粗,一单就让他歇业三个月。
何瑞雪坐在他边上看书,经过三年陆续的填充,纵使她的书柜直通房顶,依旧被塞得满满当当,不得不又在旁边加装了两架。
书架上贴了忽略符,所以她敢光明正大摆出来,看的时候也方便。
书架上其中不乏孤本名篇和家传之秘,是她在市里陆陆续续收集的。
每当有人被抄家,她就往废品回收站跑,黄金珠宝轮不到她,但书籍之类却少有人问津,甚至会当成违禁品统一焚烧掉。
她借着空间,跑出去收了不少,偶尔遇到一两样瓷器、古董摆件和名贵家具木料,自然是欣然笑纳。
抬起手腕,呼气收笔,江衍序把符纸放在旁边的匣子里,又将桌上的物件回归原位,才对她说,“你记得方宏文吗?”
何瑞雪想了想,说,“方家的那个小孩,他怎么了?”
和方望归没有关系,那个方家是鼎鼎有名的大户,民国时产业占据三分之一的晴旸市,方家二子早年留洋,之后便顺势在外国定居,他和家里的通信被人翻出来举报,方家便倒了霉,几乎全家都下放去了农场。
雕梁画栋、筵辉丽璧的宅子被打砸烧毁,何瑞雪没有去看热闹,只是听人提到过,想着能不能捡漏,顺路走了一趟。
果然,破船还有三斤钉呢,不愧是清朝传下来的祖宅,主屋的大梁用整条沉香木打造,后世车成珠子都能卖上一大笔钱,如今却随意摆在断壁残垣之上。
何瑞雪看着就痛心,趁着夜色赶紧把几根良木和精致得宛若艺术品的影壁收进背包,刚要离开,发现宅子里只剩下一老一少,老的还在生病,大概是方家仅有没被抓走的人。
她想着总不好白拿人家的东西,便往他们屋子里丢了一袋粮食和一些药品。
第二天,大家发现房顶的木头和影壁在一夜之间无端消失,都觉得方家怕是招惹不干净的东西,倒是震慑了许多不怀好意的人,让祖孙俩得意获得喘息的机会。
江衍序说的方宏文,是方家最小的孙子,因为年纪太小,什么都不懂,上面的人网开一面,把他们留在了祖宅里。
后来何瑞雪又遇到他一回,好像是拿着家传的玉佩换粮食,因为人小,差点被人给抢了,被她给救下来,借了他一些吃的用的,那孩子对她很是感激,一直悄悄往这边送柴火,虽然不多,但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他今天过来了一趟,说是要走了。”
“走,去哪?”
“去农场找他的家人,今年冬天太冷,一般人家的老人都熬不过去,更何况是他们两个?所以他打算快点走,就算条件艰苦,但至少一家人在一起有个照应。”
“我记得方家被安排开发大西北去了,坐火车都得半个月,他们两个在路上能行吗?”
“听说是跟着他爸的朋友走,那人是当兵的,正好要去给边疆值守的部队运送物资,他们跟着人家的车队走,也算有个照应。”
“那挺好的,有家人照顾,日子过得苦一点也觉得有奔头。”
江衍序摸了摸袖子,从里面掏出一块通体乳白色,没有半分瑕疵的玉佩,很眼熟,是方宏文拿出来换粮的那块,据说是传家的宝玉,一看就是老物件,但保养得好,水头很足,像是一汪将要满溢出来的泉水。
“他一定要我把这个交给你,说是感谢你这两年的照顾。”
何瑞雪勾起嘴角,把玉佩拿在手上把玩,不是看上了东西,而是感慨那小子的品行。
遭逢大变却依旧保持着纯良的心,木经霜而愈坚,往后如果有机会平反,或许他会有重新崛起的那天。
“他有说什么时候走吗,我去送送他。”
第296章 逼婚
顺便去送点钱和东西,到了那边不管是送礼还是置办家具,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江衍序当然明白她的意思,搂过她的腰,“不用你操心,我都给了。”
两百块钱,都是零散的,还有几张全国通用的粮票,一些布料和棉花,那小子开始还不肯收,考虑到将来家里需要,反复朝他道谢,离开的时候是哭着走的,眼眶比兔子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