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宴曼婷仔细考量过后,选中了赵勇。
  除了他本人憨厚老实,又有个不错的工作以外,性格直爽,说一不二的杜春华更得她的心意。
  她觉得嫁进去之后,遇到矛盾大不了能明火执仗地干一场,至少不会被暗地里挑拨他们夫妻间的关系。
  她亲妈不就那样吗?惹得她哥哥嫂子两地分居,还死撑着不肯分家,弄得都没人愿意待在家里。
  吃了顿饭,两人的关系很快确定下来。
  赵勇是下过乡的,明白在村里的艰难,每逢休假都会找她,大包小包的都没少拿。
  其他女知青见了很是眼红,宴知青能找个城里人嫁到市里就很让人羡慕了,对象还对她这样好。
  而她们呢?只能在村里混日子,将来要么坚守原则留成老姑娘,要么随便嫁给一个村里人,未来简直是一片黑暗。
  她们不甘心,一打听,才得知是赵梅丫给牵的线,对方还是她大儿子的邻居。
  听说那边还有好几个适龄青年,所以她们也动了心思,一时间对何家的态度热络不少。
  比如争着抢着帮赵梅丫干活,在山里弄了什么好的都送到何家去。
  第240章 吃席
  赵梅丫一说起这事就翻白眼。
  帮忙?谁家帮忙干活是把没长熟的菜拔了,还给她家的鸡喂拉肚子的野菜?
  这些人比潘舒玉还不靠谱,她可担待不起。
  讨好人之前也不用心去学一学,只想着花小代价占大便宜,她可看不上,毫不客气地通通轰了出去。
  至于自此之后她在村里的风评更差了几分,那又如何?
  眼看着就要搬去城里,赵梅丫才不管会不会伤了情分,从前看不惯的人能怼就怼,想骂就骂,往后可就没机会了。
  她把最后一张毯子收进屋,说,“什么叫才两月,都两月还不结婚,那不是耍流氓吗?
  现在的年轻人都主意大,也不知道赵勇啥时候开的介绍信,都没通知家里,急吼吼地就去领证了。”
  赵家原本没打算那么早办酒席,想着挑个黄道吉日。
  谁知赵勇连几天都等不了,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赵梅丫此时更关心另一件事,“你说他们弄得这么匆忙,席上的菜能好吗?
  你大哥家里那头羊没有奶了,便宜卖给了杜春华,还有她从娘家弄来的十几斤猪肉,做几道肉菜应该是够了。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请到好厨子,要是让纺织厂的大厨来掌勺,可真是白瞎了。”
  “杜婶不是在饭馆工作吗,她家里还找不到好厨子?”
  “也是,等会拿个碗,不,我记得你大哥家有个盛汤的海碗,用它正合适,上桌前多装点。”
  赵梅丫一心惦记着搂席,带着她来到院子。
  空地上已经摆了六桌,都是从各家各户抬出来的方桌,桌边摆着条凳。
  挤一点的话每桌能坐下12个人,实在坐不开能可以加椅子。
  此时还没开席,桌上摆着炒好的南瓜子和白开水。
  何瑞雪尝了一口,觉得瓜子有点咸。
  赵梅丫用手剥开瓜子皮,等凑齐了一小把就递给她,“来,冬宝,吃,别用嘴磕。
  他家人多精啊,瓜子咸就想让人多喝水,等混个水饱,在席上就能少吃点。”
  哼,这点伎俩在村里都用遍了。
  赵家还算仁义的,起码真给人拿瓜子吃,有的抠门又爱面子的人家,拿的是自家晒的红薯干。
  噎人又顶饱,巴不得客人在席上少伸几次筷子。
  “妈,你别给我剥了,我不太饿。”
  “行吧,我给你装一点,等回去后再吃。”
  说着,她把抓了几把瓜子,胳膊一缩,就顺着手臂滑进了口袋里,动作快速又隐秘,就算坐在她旁边,没留心的话都发现不了。
  何瑞雪叹为观止,赵梅丫秀了一波技术,得意地说。
  “当初村里办大食堂,各家各户轮流做饭,煮粥的时候少不得要藏点麦子豆子啥的。
  我动作最快,藏得最多,每次回家能多带二三两,都能多养活一个人了。”
  可惜后来有人发现她做的粥最稀,找大队长告状,她无奈退居二线,跑去切野菜。
  但揉菜团子的时候总能捞点棒子面,倒也不亏。
  其实她当时也没什么存粮的意识,就觉得别家都在占便宜,自家不顺点啥可是亏了。
  既然要做,她就要做得最好。
  报纸上大放卫星,说别的地方亩产万斤,大家都觉得往后能掉粮食下来,对田里的活也不太尽心。
  她就趁人不注意薅地里的麦穗,挖人家没有挖干净的红薯。
  队上办食堂吃集体粮,要求各家各户上交粮食,她一千个不愿意,把家里能吃的全藏在山里。
  上交的时候只给了一小部分,别人一问她就闹。
  说家里的粮食全送到大儿子家了,全家勒紧裤腰带过,甚至还倒过来找村里要粮食接济。
  大队长算是她亲戚,也懒得和她多计较,只是把她家里的铁锅搬走了,让老太太心疼了好几天。
  也正是靠着这些粮食,她才能在饥荒年代把何瑞雪都养得健健康康,身体一点没有亏空。
  他们这桌坐的都是熟人,院里吃席,讲究一个热闹,反正都是自备粮食,几乎是全员出动。
  大哥家里就来了五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