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老杨果然没有关心新闻,只知道一贯来作天作地的秦嘉安。 7月份的时候,李韵突然冒出个“养子”的新闻虽然也占据过新闻焦点,但大众都是三分钟热度的,转眼就讨论新的热点问题去了。
那一两天没有关注新闻的人,认知里李韵就只有秦嘉安一个独子。
秦嘉守说:“那是……我哥哥秦嘉安,我是第二个孩子。”
这声“哥哥”他叫得心不甘情不愿,却是能最简单地把自己和秦嘉安区分开来的词。
老杨喃喃地念叨:“秦嘉安……秦嘉守……倒确实像两兄弟的名字。你哥哥那么张扬,你怎么就这么低调呢?”
秦嘉守明显无意在兄弟问题上多做探讨,说:“这些都不说了,原因很复杂。您刚才不是要给我们看您儿子的线索?”
老杨如梦初醒,把病历本递了过来。最后一页,手写的字体记录着一个人名、几串数字和两个英文的地址。
名字是“杨孝斌”,笔迹苍劲有力,大概就是老杨那个儿子的名字了。
我问:“杨老,你怎么在病历本上记这些东西?”
老杨说:“记在本子上,随手扔哪里就不见了,病历本我肯定不会丢啊。”他对自己的先见之明很满意,“你看,就算出了事,人家也给我带身边。”
我叹了口气,他把儿子的事看得跟命一样重要了。
老杨像捧着一件宝贝,一手托着本子,一手指着纸上的文字,絮絮叨叨,一个一个地解释过去:“这是我儿子的中文名,我给他取的,希望他孝顺父母,文武双全。他从小就成绩好,一路保送上的a大,在学校里还参加街舞比赛拿奖,人家都说他是真的'文武双全'……”
啰啰嗦嗦地说了半天,只有一个名字是有用信息。我跟秦嘉守对视了一眼,彼此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我给老杨倒了杯水,打断了他离题万里的话:“杨老,您润润嗓子。”
秦嘉守趁他喝水的功夫,指着第二行的号码说:“这是美丽国的电话号码吧?我看像国际长途的拨号格式。”
老杨点头,说:“你们赶上好时候了,我儿子刚出国那会儿,哪有什么视频电话、社交软件,我们想孩子了,只能往他公寓楼的公共电话打国际长途,讲电话得掐着表,可贵呢。”
秦嘉守又指着另一串数字,问:“那这个是……邮编?”
老杨扶着眼镜,把头探过来一点,说:“对,对,是j州理工大学的邮编。小孩可怜啊,刚开始出去吃不惯,第一年整整瘦了20斤,我和我爱人就寄点老家特产过去给他解解馋。”
“这个地址是哪里?”秦嘉守又问。
“他刚结婚那几年租的房子。我孙子出生的时候,他把我们老两口接过去住了一阵,他怕我走丢,硬逼着我把这个地址背了下来,不然我还真记不住。”
我说:“既然是租的,现在肯定早就搬走了吧。”
老杨说:“搬走了,我孙子三岁的时候就买了房子搬走了。但是他们的新家我没有去过,也没有特意背过地址。我爱人在那照顾了几年孩子,倒是清楚,但是她去世那一年,我家小孩还跟我保持着正常的联络,哪里会想到他突然联系不上?我特别后悔,怎么就没有问问房子买在了哪里。”
老杨连留学生公寓楼里的公用电话号码、儿子租过的一处地址都当做重要线索,郑重地记在病历本上,说明他手上没有什么关键信息,才会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地全都记上。
剩下的一串号码和地址,也只是他从儿子寄来的包裹上抄下来的,据他说,电话早就已经打不通了,往上面的地址寄信,也是石沉大海。
秦嘉守说:“这个号码,倒是可以调查一下。还有其他关键信息吗,比如护照、驾照这些证件,您手上有复印件吗?”
老杨摇摇头。
“那您知道他曾经就职过哪家公司吗?”
“没有……我只知道他是搞it的。”老杨懊悔地说,“实话说话,小孩开始留学以后,他说的东西我都不太懂了,我也拉不下做父亲的颜面跟他讨教。他自己一贯来比较争气,在美丽国升学、毕业、找工作、结婚都自己搞定了,我帮不上忙,就只能给点生活上和金钱上的支持。细节上,我从来不过问。”
老杨对儿子的关键信息一问三不知,乍听很离谱,仔细一想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相处模式。当孩子的个人发展已经超出父母时,当父母的没办法、也没有能力给子女的职业规划做指导,便只能给他们生活上的关心。
这种关心,简单粗暴地表现出来,就是打钱。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
老杨把病历本上写着的条目都解释了一遍。秦嘉守继续深挖:“他是因为什么跟您断了联系,有没有什么预兆?”
“ 20年那会儿吧,他说他被裁员了,觉得很丢脸。那一年新冠刚爆发,我就说大家都难,没什么好丢脸的,只要人健康就好。我想到他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就把我所有的退休金都换成了美元汇过去。”老杨回忆说,“但是他给我打电话还是越来越少了。最后一个电话,是21年的春节,他给我拜了个年,说了两句话就挂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老杨为了这个儿子,真是一点退路都没有留。卖房子住进养老院,还把养老金都贴给他,难怪一大把年纪还要自己赚养老院的床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