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果不其然,光渡奉召入太极宫后,皇帝先关心了一下他的身体,叫他明天正常上朝,才便貌似随意地将话题转到了太子身上。
  “如今太子也大了,皇后开始操心他的婚事。”
  “可有合适的人选?”
  “她挑得仔细,如今几家姑娘在相看,专门找司天监看星象斗数、算星宿罗布,又在民间寻奇人能士,挨个给太子合八字。”皇帝露出一点讽刺的笑,“但孤看得清她打的算盘,她只想要户部尚书的女儿,做她儿子的太子妃。”
  ……户部尚书。
  户部可是掌管夏朝国库银两分发的机要部门,无论是修建宫殿,各地州府运转,还是发放官员俸禄,都要指望着户部拨款。
  尤其是在穷苦地方当差的小官,就指着这笔银两入账,才能养活得起一家老小。
  这也是在东胜州分别前,李元阙特地交代过他的。
  户部——这个位置太重要,坐在上面的人掌管天下官员的钱袋子,有这一派心甘情愿的配合协作,那么无论谁做皇帝,都能做得安泰长稳。
  若是可以用一桩姻亲来笼络户部尚书,可是再好不过。
  所以皇后上来就瞄准了这家姑娘,若是定下婚事,这桩姻亲将为太子一派提供莫大的助力。
  而皇帝的态度,也足够明了。
  显然光渡的回应,让皇帝十分满意。
  以前光渡站在文武百官之后,只能远远听着最前面的声音,如今他站在足够靠前的位置,只要回头,就能看着身后的人,看清那一张张声色各异的脸。
  “好了,孤没有疑你。”皇帝温和地打断了光渡的话,“一个刚长毛的小崽子,孤还不至于如临大敌。”
  虽然皇帝有这个意向,但光渡绝不能开口直接要。
  皇帝自己会做出决定,而他在试探光渡的态度。
  至于他消失的这段时间,是因为受了伤,因此隐忍不出,直到联系上暗处蛰伏的部下,才一举出动制敌——这种借口听听就好,光渡知道不是真的,李元阙明明是躲起来,坐看朝上浑水摸鱼了。
  这话光渡没敢接。
  李元阙消失的这段时间,足够让这中兴府乱成一团,水浑了,乱起来了,就是在乱中闯出新秩序的时候。
  光渡大概也知道,皇帝背地里怕是气得连喝水都要呛了。
  皇帝始终神色不明地听着众人争执,直到这一刻,他才给出了第一个主动的回应:“继续说。”
  ——李元阙的消息传回来了。
  太子大了,羽翼渐丰,细玉尚书虽然老了,但身体硬朗,一房房比他女儿还年轻的小妾偷偷抬进府,还以为别人不知道。
  前线大捷。
  皇帝意有所指,“朝上许多老臣,一把年纪了,还占着位置不走?若他们都能像司天监的长监这样忠心为君,诚心事国,又能给孤省下多少力气?”
  他们跟在皇帝身边这么久,又怎能不知道皇帝最真实的心意?
  主和派以礼部尚书为首,不过他和光渡一样,揣着手不说话。
  而这些年轻人的决定,必定牵动他们身后的父族长辈直接站队。
  光渡认出,这武将出身于李元阙外祖父军中。
  但今日在朝上沉默的、表态的,光渡在这张名单上,还是看到了相当比例的重合。
  这幅清透苍白的模样,让皇帝心中又怜又爱。
  进皇城,卸兵甲,去随从。
  今日朝上动向,再结合着药乜绗的名单,终于算是给光渡缺席的这数个月的情报,给补上了个七七八八。
  虽然这些年,没听说过这位细玉尚书再弄出一个孩子,但看这样子,细玉尚书再活个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是问题。
  然而李元阙大捷的消息,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潭水中,在朝上引起了滔天大波。
  “可是若是李元阙接旨后,抗旨不回……”礼部尚书皱着眉头,将后半句话吞回了肚子里,苍老的脸上,露出真实的骇然。
  赏赐,封号,殊荣,既要表达天子的爱重,又要给为国立功的王爷足够的体面,户部尚书满头大汗地接下了封拟的差事,他心里何尝不知这事要命,连忙想最近何时、何事让皇帝对他不满,脸都吓得煞白。
  光渡忙道:“陛下,太子是东宫储君,对臣只是例行询问……”
  光渡这回站得近,看得清清楚楚。
  果然没过多久,他旗下门生出列,朝堂上慷慨陈词:“成吉思汗横扫西域诸国,威名远扬四海内外,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我们拒绝赔偿,不就是给成吉思汗一个现成的理由,等蒙古大军凯盛而归时,第一个就带头来收拾我们夏国吗?与其自取灭亡,还不如趁着与蒙古交好的时候,积蓄国力,再图长远计!”
  如果花费足够心思,他有把握能把皇帝哄好,可是哄好,皇帝过两天怕是又要生气了。
  他不做这种无用功。
  礼部尚书却是不用自己说。
  光渡早就在为今日做准备,对朝中动向一直颇为留意,更着令亲妹妹开设酒楼、商行、茶馆等产业,便是为了从细节处,观察揣测这些权贵真正的动向。
  药乜绗以自己的判断,在上面细细列举了中兴府望族之中,哪些人是明确反对蒙古索赔,不满皇帝如今对蒙软弱态度的。
  “太子年纪够大了,也是时候该收收心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