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好,大哥。”宁春说完,宁启便感受到他慢慢靠在自己肩头,便搂紧了他。
  宁小花才七岁,对他们谈的那些东西都不感兴趣,蹲在宁启面前仰头问他:“大哥,科举是什么?”
  宁启摸摸他的头:“就是要参加政府举办的考试,考过了就能做官了。”
  宁小花眼神澄澈:“那李夫子以后会是大官吗?”说着,张开双头比划。
  宁启被他逗笑:“对啊,你最近就在家玩,等村里学堂盖起来了,再去读书。”
  宁小花也扑到宁启怀里撒娇:“好,大哥。”
  自春哥儿说要接手账房之后,李复言便直接教春哥儿做账,宁启没想到春哥儿做的有声有色,完全不用自己担心。看他做的开心,宁启便也随着他去了,只是看着他做账,宁启时常有种压榨童工的感觉。
  宁启去找了里正,商量着给村里建学堂的事,答应自己可以捐一半的银钱,剩下的由村里出。宁启也是为自己家人考虑,虽说自己不一定有孩子,但大强成亲后肯定会有孩子,以后读书也方便。
  里正听到宁启愿意捐钱盖学堂也很高兴,这样村里的孩子读书方便,只要建了学堂之后,村里能出一个举人,那都是值得的。里正以前也想过给村里建学堂,但奈何村里的银钱并不够,村里有钱人家会把孩子送到了镇上,没钱的人家也不会让孩子读书。
  现在因为宁启的酒厂,村里人的生活好了不少,相信还是有些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读书的。
  里正自己也拿出了一些银子,用于学堂的修建,还在村里游说,如果想要孩子读书,都要一起捐钱建学堂,多少不论,等学堂建成后会把捐款人刻在学堂前的石碑上。
  有里正游说,不少人都捐了钱。有些人家银钱不多的,也会捐几文,几十文。银钱多的会捐几百文,甚至上千文。
  郑云和里正一起找了之前给他们建房子的王师傅,来给他们修建学堂。王师傅的手艺他们都是相信的,去年秋季郑云给山里的老房子重建的时候,也是找的王师傅。
  就这样,时隔十几年后,村里的学堂又重新修建起来了。
  至于夫子,不是在镇上找的,而是自己找上门的。
  宁启和郑云也到镇上找过夫子,但是镇上的夫子都不愿意来石溪村,他们在镇上能收到更多的学生。眼看学堂都建起来了,还未找到夫子,宁启和里正都正着急时,夫子找上了门。
  这找上门的夫子叫吴度,今年三十六岁,以前在县里生活,老家是吴沟村的,离石溪村有二十多里地,三十六岁,自二十五岁考上秀才之后,便一直参加乡试,但未能考上举人。
  他的大儿子今年十六岁,和李复言同龄,也是童生,准备参加今年的院试。
  一家养不起两个读书人,况且今年,他夫人又给他添了一个儿子,生活压力更大了,这人决定放弃科举,本来准备回乡,路过石溪村,听说石溪村找夫子,便自己找到了里正家里。
  宁启和里正看了他的文书,考教了这人的学识之后,发现确实有学识,给小儿开蒙绰绰有余,便打算让他留下,住在学堂内。
  当时建学堂的时候,就考虑到夫子不是村里的,特意建了一处院子给夫子居住,让他也可以把家人带到石溪村生活。
  吴度看石溪村的待遇不错,还要院子,除了束脩,每月还会给一些银钱,便决定留下来。
  “吴秀才,我有一个条件,希望你听完后再做决定!”看吴度同意留下来,宁启开口说道。
  “夫郎请讲。”吴度示意。
  宁启:“我希望不论男子男子、女子、哥儿,只要送到学堂,吴夫子都一视同仁,教他们读书。”
  吴度满脸诧异,气愤道:“夫郎,你这是何意,自古便没有女子和哥儿上学堂的道理,你这是想让我被天下读书人耻笑不成?”
  宁启解释:“并非如此,虽说自古没有女子和哥儿上学堂的道理,但是自古哪个有钱人家或为官者不都会请先生教自家的女子和哥儿读书,凭什么放到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想识字就如此困难,需要遵守这些规矩。”
  “而且,在我看来,女子和哥儿跟男子比起来,很多方面也并不比他们差,吴秀才熟读圣贤书,应当是知道不少此类典故,也不用我一一举例了吧。”
  “你看那些在我酒厂中做工的女子和哥儿,也都做的很好,他们同样很优秀,有些甚至是家里的顶梁柱。让村里那些有条件、家里也同意的女子和哥儿在你这里读书,也并非要去考科举,只是想让他们识字、懂道理,不做男子的附庸,多一分生存的能力。”
  第48章 赏樱桃花
  吴度听着听着,便冷静下来,他也不是寻常只知道死读书的书生,仔细思考一番发现自己无法反驳:“夫郎的观念,吴某自愧不如,我同意。”
  宁启听到他同意,更加满意了,他想找的就是一个能接受新东西的夫子,而不是一个只知道遵循书中知识,不知变通的读书人。
  回到吴沟村收拾好行囊后,吴度便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来到石溪村,在这里扎根。
  来这之后,这人的大儿子和李复言知道彼此,渐渐熟悉起来,经常一起读书,并相约一起到中州郡,路上有伴。
  ------
  连翘经过一年的生长,发出了许多新的枝条,这些枝条细软,有些枝条已经弯下去挨着地面,准备扎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