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九九放下裙子,要去撕福霞的嘴,如棠被两人夹在中间,拦了这个又去劝那个,被弄得哭笑不得。
  最后还是性格最温和成熟的祝娴清了清嗓子,另起了一个话题,“九九做的裙子都很漂亮,不过我还有些其他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听听看怎么样。”
  九九停下抓福霞的手回头,“娴姐姐你说。”
  “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为了干活利落,一般都穿短衣与裤子,最外面那层裙围很短,不影响行动。我们却只能穿繁重的长裙,走远路都困难,裙子稍微短一些,就会被说不成体统,想要骑马还得换专门的骑装。”
  祝娴说的时候,其他姑娘都在思考,她话音刚一落下,如棠就问,“是这样,我们还好,娴姐姐和九九的一些衣服看着就累人。”
  福霞心直口快,“这不简单,咱们直接把衣服裁短了穿,谁还敢当面不同意说闲话?”
  九九轻轻摇头,“我们是可以随意改衣服,但对很多被规矩束缚生活在深宅大院中的人来说,这却是不可能的。”
  “娴姐姐是想让我设计推广一种更方便的衣服,等它流行开来成为风尚,大家就都轻松了。”
  九九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你们说得对,除了好看的衣服,还要有真正实用的衣服,当然,实用的衣服也要好看!”
  ……
  秋华年隔着窗户听完姑娘们的对话,示意下人们把冰酪、酥山、水果酿等解暑点心送进去,没有去打扰她们,离开时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今年的新学招生在今日截止了,第一批学生共三百二十四人,其中男子只占三成左右。
  三百多人里有半数以上出身贫寒,交不起束脩,秋华年已经设计好了半工半读模式。
  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空档,在蓟县的各大工坊、店铺里做零工养活自己,这些工作岗位全部由新学官方出面谈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学生们的利益。
  新学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创举,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秋华年打算办一个仪式,他和杜云瑟算了一个黄道吉日,并给京城上了折子,得到了昭新帝的批准。
  为了让新学立稳脚跟,秋华年直接掏出了大裕第一梦幻组合。
  天津府正七品知事廖苍是实际管理人,连中六元的从三品知府杜云瑟是名誉校长,名满天下的大儒文晖阳是特聘教授,就连昭新帝本人,也被秋华年用无数溢美之言冠上了“金牌指导”这样的称谓。
  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对天津府新学指手画脚。
  黄道吉日定在八月初十,秋华年一边设想开学仪式的流程,一边哼着不成调的曲子,猝不及防在拐角处迎面撞上了杜云瑟。
  “哎哟!”秋华年嘶了一声,揉了揉鼻子,“你暗算我!”
  杜云瑟无奈地帮他吹了吹撞痛的地方,“华哥儿想什么呢,走路都不仔细。”
  秋华年哼哼两句,问他,“你怎么这个时候到后面来了?有什么事吗?”
  “京里刚才传来了密信。”杜云瑟说,“陛下想在典礼那天到新学看看。”
  第237章 陛下到来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郁郁葱葱的树木披上黄衣,农田里的庄稼一波波成熟。
  这是秋华年来到这个世界后,经历的第六个丰收的季节。
  虽然他早已不用自己耕作田地,但依旧在空闲时间带着家人们前往天津府城附近的庄子上,感受土地的馈赠。
  谷谷和秧秧一左一右牵着杜云瑟的手,站在田垄上,好奇地观察金黄色的小麦。
  饱满的麦穗毛茸茸的,上面长满了细尖的麦芒,木棉阿叔怕伤到小主人,想叫他们回来,秋华年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担心。
  “宝宝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秋华年挨着他们蹲下。
  秧秧摇了摇头,谷谷伸手去抓麦穗,他很聪明,专门绕开了麦芒,抓着下面的秸秆把和自己差不多高的麦穗拉过来。
  “这是小麦,是谷子的一种,割下来后先脱粒再研磨,把外面的谷皮筛掉,就是我们常吃的白面了。”
  “谷谷和秧秧的小饼干、小蛋糕,大人们吃的面条、饺子,都是以它为主材料做的。”
  谷谷想象了一下秋华年说的那些美食,严肃地皱眉,看着手里的麦穗,努力思考它是怎么变成自己的小饼干的。
  秧秧拍着手咯咯笑,“是哥哥!”
  小麦是一种谷子,哥哥的名字是谷谷,那小麦也就是哥哥了。
  谷谷不满秧秧的话,和弟弟理论,两个小朋友掌握的词汇不多,来来回回说了几句后就变成了嘀嘀咕咕的婴儿语,完全脱离了汉语语言体系,除了他们俩没人听得懂。
  秋华年和杜云瑟任宝宝们“交流”,没有插入他们的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走会跑会说话后,谷谷和秧秧的个性逐渐凸显出来,两个孩子虽然是双胞胎,性格却截然不同。
  谷谷严肃爱操心,每天除了关心弟弟,还会盯着家里其他人,比如关心爹爹今天是不是少来看他们一次,父亲陪他们玩时有没有走神。
  有次秋华年抱着谷谷玩,谷谷趴在秋华年肩膀上,认真地在他耳边小声说,春生小叔叔下午多吃了两碗冰,他是怕小叔叔闹肚子才告诉爹爹的,爹爹要管一下小叔叔,但不能罚他。
  秋华年听得哭笑不得,揪了下这个小大人的耳朵,索性把春生叫来当面把这件事讲了一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