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寸金院里的书楼坐东朝西,构造精巧,打开二楼的大窗户,一枝杏花迫不及待地探入,满室充盈着淡淡的杏花香。
  杜云瑟和秋华年对坐在小榻上,中间放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摆着清酒与几碟点心。
  杜云瑟抬手替秋华年斟了一杯酒,酒具是之前关六讨债讨来的礼物,豆绿色冰裂纹的酒杯小巧精致,非常适合把玩。
  秋华年抬手摘了朵杏花,让花飘在酒上,就像在万千绿意中点缀一抹淡粉。
  秋华年的身体养了两三年,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小饮几杯于身体无碍,等殿试结束后返乡,他要再去找顾老大夫重新开一次方子。
  时近正午,暖阳当空驱散初春的寒意,一朵朵杏花在阳光中舒展粉白的花瓣。
  秋华年酒量不佳,喝了几杯便小有醉意,他把胳膊搭在窗口,头枕在胳膊上,吹着含有花香的微风,轻轻笑了起来。
  杜云瑟起身替他披上一件斗篷,把眼前的美景深深刻入心中。
  ……
  二月下旬,杏花盛放,会试放榜的日子近在眼前。
  主考官将前十名的试卷呈交给皇上,由元化帝亲自确定一到十名的排名。
  正式公布那日,恰逢三月初一,天朗气清,诸芳盛开,京中之人大都换上了较为轻薄的衣物。
  秋华年不想错过这样的热闹,兴致勃勃地拉着杜云瑟去现场看榜,杜云瑟只好安排一堆人跟着,保护秋华年不被挤到。邓蝶和王引智则想自行去看榜。
  刚到辰时,贡院门口已人山人海,四处都是来看杏榜的人。秋华年等人费了好大一番功夫都没挤进去,只好出来花重金在贡院对面的茶楼订了个包间。
  兵部派人围住贡院门口,防止榜单提前泄露,礼部官员填好了榜,将其一页页张贴开来,在年月日和接缝处盖上礼部堂印。
  一直到巳时,贡院门口的大钟突然连敲十下,兵部之人和礼部官员有序散去,一名小吏高声喊道,“元化二十三年京城会试大榜揭示——”
  话音落下,阵阵雄浑的钟声中,数不清的人挤向贴榜的位置。
  秋华年遗憾这个时代没有望远镜,让柏泉赶紧下去瞧瞧。
  “从前面开始看,后面的别浪费时间。”
  柏泉应了一声,“乡君放心,咱家老爷的名字肯定在最前头!”
  第121章 会元
  紫禁城内,谨身殿中,一片肃穆。
  掌控着整个裕朝的君王不喜熏香,也不喜聒噪的声音,每当他批折子的时候,宫人们连脚步声都不敢发出。
  只有长案尽头的滴漏每隔一段时间,稳定地发出一声声响。
  滴漏上方连接的金盘上指针转动,当指到巳时之时,一直沉默的君王突然开口。
  “连中三元,古来有之,一身六首,前所未闻。”
  大太监温幸知道元化帝是在说会试放榜,躬身笑道,“巳时放榜,这会儿全天下读书人的心都在贡院门口呢,不知道今年的会元是哪位,定是陛下未来的股肱之臣。”
  之前主考官将一到十名的试卷送到元化帝面前,元化帝并未拆开糊名,只是根据试卷内容定了名次。
  所以会元究竟是谁,元化帝并不提前知晓。
  温幸清楚,元化帝刚才那句话指的是文先生的高徒杜云瑟。
  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位学子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得到了解元、会元、状元的名号,合称为“三元”。
  这个成就虽然极其艰难,但历朝历代还是有那么一两位达成的。
  而元化帝说的一身六首,则是将前面的县试、府试、院试也包含了进去,科举之途从头到尾一共六场大试,如果一位学子在这六场大试中全程都是第一名,则可以称为一身六首,从古至今还从未有人达成过这个成就。
  毕竟哪怕学问再高的人,也有可能失手一两次,每一关考试都是第一,从开始保持到结束,何其艰难!
  杜云瑟已经拿下了县试、府试、院试的案首,有了“小三元”,去年乡试又拿下了辽州解元,距离这个“一身六首”,只差两步。
  也是最重要、最艰难的两步。
  元化帝虽然看好杜云瑟,却不打算将这前无古人的荣誉直接给他,他想瞧一瞧杜云瑟有没有本事靠自己连中六元。
  因此对这届会试的会元究竟是谁,元化帝有些期待。
  那一份他认为妙笔生花、毫无瑕疵的试卷,是杜云瑟所做,还是另有其他英才?
  无论哪种可能,君王都稳坐钓鱼台,元化帝只是很感兴趣而已。
  温幸明白元化帝的想法,躬身笑道,“礼部填了榜后会立即将另一份送到御前,陛下稍等片刻便可知晓结果了。”
  ……
  贡院这边,张榜处前人山人海,每个人都在不顾形象地奋力往前挤,想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期待的名字。
  柏泉下去后很快淹没在人群里,秋华年知道等他看见名次回来还需要一会儿,索性站在窗口,观察下面看榜的人缓解紧张。
  他相信杜云瑟一定会在被取中的三百位贡士中,也相信杜云瑟能名列前茅,但对于杜云瑟能不能拿下第一名,他不敢完全自信。
  毕竟这可是全国性考试,聚集了整个裕朝所有认为自己有能耐考中进士的举人。
  虽然秋华年不停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榜上有名就好,不是非要争个第一,可会元的名号多好听啊,错过了也太可惜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