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秋华年和祝经纬说好红腐乳坊的分红一个季度一结,从端午到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祝经纬本来想乘大哥的顺车亲自来一趟,所以提前叫人算好了账,可惜临走时突然染了风寒,直接被亲娘抓回去了。
  秋华年暂不细看,只是看了第一页账房先生算好的账,这一季度红腐乳坊的净利润是三百一十二两,取整分给秋华年三十二两。
  “这个利润,比我想得高。”秋华年实事求是的说,他原本估算一季度的净利润有一二百两就不错了。
  看来大生意确实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蒋二笑着说,“经纬公子这几个月一心放在红腐乳坊上,想了许多法子,托了许多人,加上我们的帮衬,才有这个数目的。”
  钱是可以生钱的,换做普通人,哪怕把红腐乳坊开起来,没有祝家的人脉、情报和长久经营出来的信誉,也很难把生意做到这个规模。
  蒋二把一包银子双手递给秋华年,沉甸甸的银子落在手中,让人打心眼里高兴。
  三人聊了聊府城的新鲜事和家常,才说起棉花。
  听到秋华年家的棉花亩产接近三百斤,另外两家跟种的人家亩产也在二百五十斤左右后,饶是以祝经诚的见识和定力,也失神了一会儿。
  祝家经营着大宗的布料生意,祝经诚每年都会南下收棉,亩产三百斤的棉花意味着什么,他比大多数人都清楚。
  别说漳县这样的寒冷地方,哪怕是黄河流域气候最适合棉花生长的产棉地,也从来没出过这样的产量!
  如果不是早就清楚秋华年的本事和为人,祝经诚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怀疑。
  “秋公子可否愿意出售的棉花种植之法?我祝家愿出重金购买,有任何要求都可以提!”
  秋华年笑着摇了摇头,在祝经诚继续出价前开口道,“我已经将棉花种植之法编成了一本农书,打算免费传授给天下百姓,届时祝大公子只需买一本农书即可,不必提前破费。”
  祝经诚愣了一下。
  他万万没料到秋华年会这么说。
  就算秋华年只把种植方法卖给一部分人,凭他种出亩产三百斤的“神棉”的功绩,在买了种植方法的人的帮忙运作下,依旧可以得到朝廷的封赏,名利两收。
  但秋华年却坚持要将种植方法免费传授给所有人,白白放弃了一大块利益。
  祝经诚没有劝,他看得出来秋华年的决心与胸怀。
  “漳县一行,真叫我收获良多啊。”祝经诚由衷感叹。
  “不知秋公子的农书何时能修好?”
  “初稿已经完成了,不过毕竟只种了一年,总共才五亩地的棉花,实验样本太少了,我打算明年再多种几亩地的棉花,重新验证和修改后再把书拿出来。”
  祝经诚思忖点头,“二位明年是不是要去襄平府生活?”
  “云瑟已经答应了清风书院闵山长的邀请,明年初春入学清风书院,我们全家都会过去。”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祝经诚发出邀请,“我们家在襄平府周围有几个庄子,秋公子到时候选一个种棉花,既方便又省钱,岂不更好?”
  秋华年听得心头微动,他原本的计划是明年在襄平府城附近买几亩地种棉花,但一方面府城附近的地肯定比杜家村的贵,另一方面买多了他们也照顾不过来。
  如果直接用祝家的庄子的话,不但能省一大笔钱,还有现成的庄子上的佃户照顾田地,不用再费心雇人。
  “现在还早,明年开春再说吧。”秋华年没有拒绝也没有直接答应。
  祝经诚发现了秋华年的意动,这就够了,只要有意愿,后续的合作细节可以慢慢谈。
  祝经诚在杜家村只住了两日,因为祝家还有很多生意上的事需要处理,很快便告辞了。
  他以一百五十文一斤的价格收购了秋华年家的棉花,族长家和胡秋燕家的也一起收购了。
  秋华年之前在县城买棉花时价格是一百八十文一斤,但零售的价格和大宗采买的价格肯定不一样,那些商人从产棉地花费时间和金钱把棉花运到漳县,辛苦一趟当然要赚钱。
  祝经诚给的价已经是他过去在产棉地收棉花时给品质最好的上等棉的最高价了。
  族长家卖了二百斤棉花,余下四五十斤留着自家人用,胡秋燕家人少,卖了二百三十斤,秋华年则卖掉了八百斤整,剩下的零头和地里还没收的那一小批留着缝过冬的袄子和被褥。
  最后族长家赚了三十两银子,胡秋燕家赚了三十五两,秋华年赚了整整一百二十两,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和大胆试错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
  祝经诚从县里的车局雇来七八辆货车,将装精棉的麻袋一批又一批搬出来摞在货车车板上,用油布盖住捆好,整个流程的动静可不小。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村里人就知道这三家的棉花全卖出去了。虽然不清楚具体数目,但看那么多麻袋,谁猜不出他们大赚了一笔呢?
  春天时不相信秋华年会种棉花,持观望态度的村里人都后悔了,早知道他们也跟着秋华年一起种棉花了,到这个时候,发财的就也有他们家了!
  祝经诚一口气结清了给族长家和胡秋燕家的银子,秋华年这里却暂时没给钱。
  “两位在信中托我寻找好药材,我们祝家别的不说,在襄平府商道上还有有些面子的,我专程去一位倒腾药材的世交家走了一趟,挑到了年份和药效都上佳的药材,秋公子看看如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