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等魏云舒的面擀好端到厨房,锅里的水也烧开了,魏云舒下面,应望则将剩下的肉全部剁碎放碗里,之后捞面,浇上盆里剩下的汤汁,淋下一勺锅里滚烫的面汤,已经凉掉的肉与汤汁瞬间遇热化冻,浓烈的香味迸发出来,最后撒上芫荽葱花,一大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手擀面就做好了。
  厨房里很热,面又热乎乎的,干脆端到客厅里吃。
  别说,手擀的面就是筋道,加上大料炖过的汤与肉相拌,滋味是真不错。
  “要是用骨头炖的汤,再加一点辣椒,那味道肯定更好。”应望感叹着说。
  魏云舒说:“现在也不错。”
  应望:“这倒是。”
  之前说他是吃糠咽菜都不为过,哪里能沾到点荤腥。
  现在有这肉酱面吃,已经非常棒了!
  呼啦啦吃过面,连汤汁都喝干净后,应望可以说是肚皮溜圆,分外满足。此时如果再睡上个午觉,那就更完美了。
  但睡是不可能睡的,得赶紧把猪头下锅。
  猪头上的毛很多,要先将毛燎干净,不然肉吃起来会有一股很浓郁的腥臊味儿,别人一吃就知道是东西没处理干净,肯定会影响生意。
  没有喷灯烙铁,但张奶奶家的火钳是铁的,烧红之后也可以用来燎猪毛。虽然速度慢,但有总比没有好。
  猪毛燎干净,清洗除淋巴,再用斧头将之劈成几瓣,之后下锅焯水。
  用姜、葱结、酒等去腥的东西焯过水之后,重新烧水,加盐、酱油、八角、香叶、桂皮、甘草、白蔻、红蔻等香料入锅炖煮。
  也幸好张奶奶家用的是土灶,锅也大,不然这一个猪头还真放不进去。
  上了锅,就不需要一直在厨房看着了,只需要时不时进去添柴就行。
  中午太阳晒,厨房里一直烧着火又很热,从厨房出来,应望已经是一身的汗。正用手扇着风,一不留神就对上一双眼,是张奶奶的孙女刘芳。
  对方也看到了他,却“嗖”一下将身子缩回了屋。
  应望:?
  他长得很可怕?
  当事人不在,应望纵然疑惑,却也就没再多管。不乐意在太阳底下晒油,径直往客厅去。
  “这卤猪头你打算怎么卖?”魏云舒问他。
  应望说:“等煮熟之后看看出肉情况了再定价格。”
  魏云舒嗯了声,却又说:“我是问你你打算就那么切了卖,还是想自己调个辣椒酱汁卖凉拌好的?”
  应望被问住了。
  他犹豫片刻,才说:“就那么切了卖吧,我们现在锅碗瓢盆都不够,要是再凉拌,那就得多买几种辣椒、醋、花椒之类的,还得买些瓶瓶罐罐来装辣椒油和各种佐料,太麻烦了。如果别人真想凉拌着吃,他们就自己拿回去拌,爱放什么调料放什么调料。”
  魏云舒想了想,“这样也行,现在板车不方便,摆太多东西也不好弄。等之后我们买个三轮车、或者有个店面之后就比较方便了。”
  应望很赞同,“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丰富丰富产品,多挣点。”
  魏云舒觉得这计划可行。
  两人相视一笑。
  第9章
  下午,魏云舒又出去买了一趟东西,最主要的是一个大陶罐、塑料袋和一把小秤。陶罐是用来装卤汁卤肉的,如果不是不锈钢制的盆罐贵,用不锈钢的是最好的,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塑料袋是用来装卤肉的,秤则是用来称肉。
  应望在忙活锅里。
  猪头已经完全煮熟并剔了骨,近十四斤的生猪头煮熟剔骨之后得了七斤的肉,算来正好是一半的出肉率。
  应望算了一笔账。这生猪头七块钱买的,加上各种香料、柴火、塑料袋等之类的东西,本金大概在八块多,那么,卤猪头肉卖两块五一斤比较合适。一是因为五花这样的好肉就是这个价格,不能高出这个价,不然不好卖了;第二就是这个定价让他刚好可以挣一倍的利润,不高不低,算是很合适。
  算好账,把卤肉一股脑的倒进洗干净的大陶罐里,将厨房打扫干净,再带上该带的东西,由魏云舒拉着板车,两人往罐头厂门口赶。
  罐头厂门前果然比南幼南小那边热闹多了,卖发糕的、卖面的、卖粉的、卖汤圆的、卖冰棍的、卖油炸果子等吃食的,摆地摊卖衣服的、布料的,卖各种青蛙、发条等小玩意儿的,各式各样,热闹纷呈。
  好位置早就被人家占完了,应望前后左右看了一圈,只得选了一个角落。
  魏云舒拉着板车过去,将摊子支起来。
  现在还不到罐头厂工人下班的时间,周围的摊贩基本都没什么生意,挨的近的就聚一块聊天。等过了这个闲儿,之后就得忙起来,没空多说话。
  像这样摆摊做小生意,自改革开放后那是层出不穷,隔三差五的这罐头厂门口就有新面孔出现。可这做生意,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下去的,想要长久不断的做下去,没点本事也不行。
  应望魏云舒两人占的位置不如何,同行有人看见了有人没看见,即便是看见的人也没怎么当回事。还是那句话,做生意嘛,也不是谁都行,大家各凭本事。
  于是,就在这种彼此相安无事的间隙里,罐头厂工人下班了。
  霎时间,原先还聚在一块聊天的摊贩们全忙活了起来,聚精会神的等着打这场仗、赚这波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