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她老人家同意了,那没的说,这就走着吧!
  田浩觉得,这府邸大也有大的好处,花园子里的池塘不大不小吧,也有几百平米了。
  挨着池塘边的是一片一片碧绿色的荷叶,的确是有一些花骨朵冒出来,颇有一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境。
  清风徐徐,花香飘逸,池塘里的水,清澈的很,能看到一些锦鲤悠哉悠哉的游过。
  “红色的锦鲤啊!”田浩看到了一条红色的锦鲤。
  “那边还有几条花色的,你看看!”老太太对这里很熟悉。
  “对,还有一些花色的,你瞧瞧可喜欢?”两位舅母还让人拿了鱼食过来。
  大概是经常有人来喂食的关系,这些锦鲤并不怕人,而且一撒鱼食之后,它们还聚到一起,争抢起来。
  有的锦鲤甚至能跃出水面,看着就喜庆的不得了。
  “好多锦鲤呀!”田浩也是头一次见到古代的锦鲤。
  比起现代的那些人工化痕迹十足的锦鲤,这些古代的原始锦鲤,更具有灵性。
  “那你多撒一些鱼食下去。”老太太也撒了一把呢。
  婆媳三个人,看到田浩如此开心,就放心多了。
  尤其是田浩还看到了两条金色的锦鲤:“金色的啊!”
  “是,原来是七八条呢,不过进贡给宫里五条,剩下这俩啊,也不知道能不能再有金色的锦鲤了。”老太太还挺喜欢金色的锦鲤呢。
  田浩陪着三位长辈喂了鱼,看了池塘的荷花,其后他们又去了三折浮廊相连的湖心亭。
  他们在亭子里,早已有人预备好了茶水糕点,四个人就坐之后,用了一些迎春糕,品了高山绿。
  花园里风景如画一般,看着如此美景,又心情好,大舅母就对田浩道:“长生啊,如此美景,如此美味,可有心情,写来一首诗词如何?”
  “对啊,听闻长生可是少年举人,可会做诗词歌赋?”二舅母也十分期盼的样子。
  老太太同样如此,只是她没开口说,怕给小外孙压力。
  田浩沉思了一下:“人未起,听尽一湘春水。池外杜鹃声不已,杜鹃花发未。多少深闺罗绮,临镜不胜悲喜。花发迟迟花落易,留春须早计。”
  田浩用时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就作了一首诗词出来,几乎是出口成章:“这首诗词,就叫《游园·春晓》!”
  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位近代诗人谭献所做。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
  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
  “好诗词!”
  “好诗词啊!”
  两位舅母到底是女眷,天生对这种缠缠绵绵的诗词,有着非一般的体会和喜爱。
  老太太听了也高兴的点头:“不错,不错!我家长生不愧是少年举人,才思敏捷,聪慧绝顶。”
  田浩被夸赞的有些不好意思,脸都红了一些,但是很客气的作揖,文质彬彬的道谢和谦虚了一下:“长辈们过奖了。”
  “这孩子还不好意思了!”
  三个女眷被田浩哄得开心极了。
  在花园子里看花赏景,喂鱼吟诗。
  一直到下午,才相互道别,各自回去小憩片刻,田浩睡了一会儿就醒来了。
  无事可做的他,誊写了今日所做的这首诗词,制作成了一个书签,放了起来。
  晚上全家聚到一起吃个团圆饭,这是定国公府的习惯,初一十五,都聚在一起吃的,偶尔也会聚到一起,但初一十五必须要在一起吃饭。
  席间大舅母丁兰氏说起田浩做得那首诗,十分的喜欢。
  “你几个表哥如果有你这份读书的天赋,你舅母们也不至于如此烦心了。”老太太不高兴的抱怨道:“如果他们能文武双全、哪怕聪明一些也好啊!如今写个军报还好,写个文章就难了。”
  提起此事,老太太一直耿耿于怀。
  舅舅和舅母也觉得脸上无光,没办法,自己生的崽儿,自己了解,练武各个都是奇才,但是说起读书来,就跟脑袋不开窍似的,一个个笨的很。
  能有如今的成就,全靠家里管得严,硬是逼着他们读书,才有了这样的学识,要不然的话,他们更乐意去练武,而不是去看书。
  别说吟诗作对,至今为止,他们的书法,一直都没有什么长进,因为根本不练字,没那个耐心。
  能看得过去就行,谈不上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只能说,能看,大面上过得去。
  好是不可能的了。
  “长生不这么认为,姥姥,定国公府本就是武将世家,能读书认字儿,不做个睁眼瞎就行了,要考功名做什么?难道要文武全才吗?那未必是好事情。”田浩叹了口气:“自古有多少儒将,结局如何?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结果呢?大唐算是个好的了,可太宗时期,李靖被称为军神!用兵如神啊!可是他后来呢?就差开门让人看自己夫妻俩是如何生活的了……岳飞一首《满江红》流传千古,可他还不是被莫须有给冤枉死了?历朝历代,多少儒将,一时瑜亮。可最后他们的又有几人得以善终?还不如就让表哥们,这么直来直去的好,起码让人起不来防备之心,唉!如果表哥们各个文能吟诗作对,武能安邦定国,那您几位觉得,这是好事儿吗?”
  作者闲话:  江湖有话要说:愚人节快乐呀!放心,江湖愚大家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