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小红娘(美食)> 小红娘(美食) 第76节

小红娘(美食) 第76节

  方才还说店面太小,以为点心也一般,现在都被打脸了。
  此等美味,简直闻所未闻啊。
  怪不得孩子爱吃,她们也喜欢啊。
  梁夫人还道:“看着点心的大小,正适合读书间隙时用,怪不得夫子说,让我们多备下,等到童试的时候带着呢。”
  众人点头称是,同样在排队的其他顾客听说,下意识点头。
  他家也有亲戚准备科举,要不然告诉他,让他这样准备?
  眼看队伍越排越长,苏娘子一刻都不停歇,看样子还是要找个帮工。
  但这一找,就要长期的了,在乡下的王婶子他们肯定不成。
  还好之前认识的一个军户娘子,她家最近也搬到京郊住,请她过来倒是合适。
  苏娘子也说的实在,现在不知道拇指枣泥酥还能火多久,故而也算个临时的差事,等风头过了,到时候再谈去留。
  这种招工很常见,闲时不需要人,忙的时候再招工。
  谁也不知道这点心能买到什么地步。
  慧女点心从最开始一个小店面,到如今多了仓库,厨房,再加上常用工,生意越做越好了。
  新来的帮工娘子自然希望点心多多卖一些,她能挣些家用。
  之前周娘子过来帮过忙,一日五十文,现在同样如此,但天数更多,所以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南城,王家饼店,伙计捧着买来的五个拇指枣泥酥,恭敬递给东家。
  “这就是他们排队也要买的吃食?”王东家凑近看了看,“果然不错。”
  “刘师傅,您尝尝。”
  被称为刘师傅的出厨子,正是王家饼店聘请过来的白案师傅,专攻点心不说,手头的小八件做得极好,也是王家饼店的招牌。
  刘师傅并未直接吃,而是先观察点心的形状,仔细看看这是如何起酥的,随后闻了闻味道:“奶香,可是加了牛奶或羊奶。”
  “也不对,一点也没有牛奶的腥膻。”
  “还是在水里加的。”
  再掰开馅料,刘师傅捏了一小块尝尝:“这馅料做得扎实,用的枣也不错,做得如此细腻,下了苦功夫。”
  馅料并不算太难学的东西,大师傅只要一尝,就知道是怎么做的。
  普通店面做的不惊喜,熬制枣泥的时候,懒得把渣子过滤,糖放的也不精确,所以味道不好说。
  慧女点心的枣泥馅做的用心。
  不过枣泥可以学,表皮呢?
  刘师傅发现,表皮不仅带了奶香,还有丰富的油脂香味,这香味竟然跟甜香融合。
  最重要的是表皮。
  这酥皮如何做的,为何这样不同?
  如果苏茵茵知道刘师傅的分析,肯定要夸一句厉害的。
  枣泥一尝就知道怎么做的。
  至于表皮则是知识盲区,不怪刘师傅尝不出来。
  “那您能试着做一下吗,京城许多点心店都在研究拇指枣泥酥,咱们也不能落后啊。”王东家连忙道。
  “好,我试试,但不能保证完全一致。”
  这几年京城各大点心店,基本都是这样。
  谁家做出新品,那其他人家一定要试试,否则就落后于人了。
  一般的点心,风靡半个月一个月,差不多就被同行店里复制出来,成为各家的常备点心。
  特别是南城各大点心铺,卷得飞起,南城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吃的用的更挑剔,稍不留神就会被顾客抛弃。
  难啊。
  慧女点心的生意暂时不受影响,谁让她家点心确实独一无二。
  就连兵马司同僚,都托苏副使帮忙买点,否则排队就要半个时辰。
  周娘子过来之后,店里压力缓解不少,苏茵茵被苏娘子强行按下休息。
  这么小的娃娃,不能太劳累了。
  店里生意太好,也愁人啊。
  一直到苏茵茵生辰当天,店里才休息半日。
  但就算休息半日,店门都被敲了无数次。
  李锐渊则带着茵茵宝宝给的一匣子点心回家。
  别人需要排队才能买到的点心,茵茵宝宝给他装许多个,根本吃不完。
  半日之后,慧女点心的生意不降反增。
  特意过来给店里送枣子的王娘子还道:“都说京城点心火不过半个月,如今已经十好几天了吧。”
  当时苏茵茵想要红枣,给店里做过帮工的王娘子特意选了最好的过来。
  没想到那只是个开始,慧女点心要的红枣越来越多不说,京城大部分点心铺都开始卖枣泥做的点心。
  京郊不少农户手里的红枣都被问过价,让农户因为这股红枣泥的风潮小赚一笔。
  所以王娘子虽然不能经常过来做帮工,却在这上面挣了些银钱。
  王娘子带来的红枣,还是又大又香甜的,她可是专门给慧女点心留下的。
  苏茵茵小跑过去看,点头道:“谢谢王娘子,家里红枣马上就见底了。”
  不仅如此,京城的红枣价格都往上涨了些。
  “该是我谢谢你们。”王娘子说着,又道,“现在许多点心店都在做枣泥馅的点心,你们不怕吗。”
  别说苏茵茵了,便是苏娘子都笑:“不怕,我们有秘方。”
  不是她们娘俩骄傲,是不管其他点心店如何复刻,都摸不清拇指枣泥酥的诀窍。
  谁让里面的步骤那样复杂呢。
  枣泥酥并非慧女点心自己研究出来的吃食。
  枣泥的点心更是五花八门。
  可各家怎么做这点心,都有自己的诀窍,只不过味道不太相同罢了。
  所以她们根本不怕同行模仿。
  因为大家根本模仿不到精髓的。
  其他店里也不纠结,既然做不出人家的奶香酥皮,干脆在枣泥上下功夫。
  等到二月份,京城各个集市上,出现琳琅满目的枣泥制品。
  什么枣泥糕,什么枣泥烧饼,还有枣泥上又加了层奶油,试图加牛奶的枣泥酥。
  苏茵茵尝完之后,感觉自己这辈子都不想碰枣泥了!
  为什么要尝?
  同行调研啊!
  他们调研自家的,自家也能往外看看。
  吃过之后,苏茵茵确定:“有三家的枣泥做得更好,像是加了蜂蜜,红枣的品质似乎更上乘。”
  苏娘子点头:“不过表皮没有人试出来,但他们好像用牛奶代替水,只是腥膻味去的差了点。”
  “这个王家饼店做的最好,他们用了最好的枣泥馅,表皮还是用最成熟的传统做法,为了增加风味,特意加了清甜的奶油。”
  古代自然也有奶油,一种名为酥山的甜点,最上面就有奶油裱花,只不过价格不低,所以只有南城才有。
  王家饼店的大师傅必然是尝到奶香味,但又觉得牛奶代替水的味道太淡且腥,加糖太多又过甜,这才想到用奶油做配。
  这家大师傅对点心的造诣,实在高深。
  同时他家的枣泥做的也最好。
  根据外面不同的风味,慧女点心的拇指枣泥酥也做了一定的改良。
  把枣泥里的白糖换成更清甜的百花蜜,原料是贵了些,但增加清爽的甜味,更符合汴京人口味。
  苏茵茵心道,怪不得汴京点心迭代那样快,所有人都在做改良啊。
  这种环境下“厮杀”出来的点心,肯定更符合顾客的口味。
  为了让汴京百姓吃到更好吃的点心,他们这些点心店师傅们会更努力的!
  不过对慧女点心来说,点心研究暂停一日,哥哥苏显马上要去考童试,全家跟着紧张。
  二月初六,李锐渊都跟着过来。
  年前年后他事情极多,就连这次会试,太傅都带着他参与其中,但这种重要的事,还是抽空过来。
  今年冬天李锐渊在京城渡过,天依旧很冷,夜晚也会睡不着。
  但他依旧留在京城,用饭比之前多了些,一个冬天时间长高不少。
  西市贡院门口,苏茵茵握着哥哥的手,虽然没说话,但眼里都是安慰。
  苏副使拍拍孩子肩膀:“这是你第一次科考,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以后再说。”
  苏娘子蹲下来:“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再多几年,家里供得起。”
  “是啊哥哥,反正就是试试。”苏茵茵跟着道。
  李锐渊点了点头:“你方十二,一般人考上秀才,至少要十六七,已经可称天才。”
  旁边进士夫子欲言又止,最后摆摆手,不给学生们压力,让他们快点进考场。
  这一批六个学生,都过来跟苏娘子,苏茵茵告别。
  他们都买了苏家的点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