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气温一直很低。
民间对于这天象,最认同的看法就是皇帝无德,所以招来了灾祸要灭掉大元。
元安帝在民间的声誉已经是臭不可闻了。
眼看着到了秋收的时候,地里早已死掉的庄稼,能收回家的粮食十不存一,各地百姓们都蠢蠢欲动。
面以食为天,如今是切切实实的吃不上饭了。
泰州府的叛乱度过了最开始被打乱的步伐,朝廷的平叛军好歹压制住了他们。
可接下来甘阳,徐阳前后脚都爆发了叛乱。
百姓们组织起来,抢劫官府粮库,组成了起义军。
储宁城和栾城也陆续有人组织起来,一时间北方很多地方都乱了起来。
朝廷一边要赈灾,一边要平乱,更是顾不过来。
粮食是有的,每年都有人种地嘛。但是属于国库和地方府库的粮食就不够。大多数还是在那些富豪和官员家中。
越是眼下这个情况,他们越是不可能拿出来。
历朝历代都一样。
北方乱起来,南方也并不好过,孔雀神教,救元会等大大小小的教会开始疯狂活动。
宣传各种言论,流传最广的一个言论就是元安帝是魔星下凡,霍乱苍生的。
不然为什么他登基后,民间就越来越难过?今年年初他还克死了太子,如今又叫老天降下这七月飞雪的灾祸。
南方也有些地方零星飘了雪的。
他们更是已经知道北方的情况了。
这倒是与钦天监说的灾星降世颇有些异曲同工,只不过元安帝对灾星的说法是深信不疑。
早就叫宣镇抚司的人秘密调查了。
有句话叫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就是如今安帝的写照。
他竟然下令,叫宣镇抚司捕杀各地冰雹降下那一日的婴孩。
这令,就算是骆川贤再湖涂也不敢接,何况他不湖涂。
调查就已经很离谱了,如今这种事要是做了,他永生永世都是个刽子手,洗不清的。
骆川贤不敢奉命,苦劝皇帝收回成命。
正因此,他被安帝责令闭门思过。
消息很快传开来,大臣们都是大惊失色。哪有皇帝能这么办事?
这是什么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之举啊?
有些老臣当时就哭天抢地进宫劝谏。
苏家父子几人自然也得去,这时候可不是能顺着皇帝来的时候了,文武百官,没有一个顺着皇帝的。
这事一旦做了,皇帝是千古暴君无道的昏君,他们也得是千古佞臣奸臣啊。
文武百官全都反对甚至义正言辞的劝,皇帝还能如何?如果他坚持要做这件事,后果非常可能就是被所有的大臣一起换掉。
这种事可不是没有。
皇帝平时再是昏庸,毕竟各方为了利益,总有人支持他。
可眼下皇帝要学桀纣之流,做这种得罪全天下的事,那就是再有私心的大臣也不会支持他。
就大元如今这个德行,皇帝一旦真把这件事做了,离着亡国就不远了。
皇帝杠不过大臣,气的回了后宫。
当夜就从宫中抬出去四具尸体。
三个宫女,一个太监,都是被皇帝下令打死的。太监还被抠了眼珠子。
登基四年而已,这皇帝比起先帝来,已经明显赢了。
第299章 灾星
接下来的日子,皇帝大概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接连叫人打死了七八个宫女太监。
并且将之前宠爱的一个才人废为庶人赶去偏僻处居住。
唐皇后因为劝皇帝对下人宽和,被皇帝赏了一巴掌,并且责令闭门思过。
后宫因皇帝的暴怒而噤若寒蝉,前朝大臣们也是心寒的厉害。
尤其是唐太师,他是此番劝戒冲在最前头的人,唐皇后这一巴掌是替他挨的啊。
就在这时候,苏南丞跟成康候在成康侯府前院书房里,密谈了一上午。
皇帝很危险,苏家也是一样的。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必须打算起来了。
对于苏南丞跟祖父密谈这件事,苏英渠这个做爹的,很有些不舒服。
但是也不好直接问他跟祖父说了什么。苏南丞知道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也装傻只做不知。讨巧卖乖,在他面前一直没一点错处。
要说苏英渠好歹只是有点不舒服,没什么别的反应。
那苏锦丞就不一样了,他实在是不解,祖父就算看重老七,何至于到如今地步?
苏南丞对他更是敷衍,眼下事情多得很,他也懒得应付他。
其实比起苏家来,唐家的根基不够深。
唐太师虽然也是两朝老臣了,但是先帝那时候也并不算多宠信他。他的孙女是中宫皇后,可惜无所出,也不得宠。
唐家纵然也有门徒无数,毕竟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聚拢。
唐太师本人,不能说是个多好的人,但是至少也算是个忠臣。也因此,他遇上年轻荒唐不着调的安帝,就注定不会被喜欢。
每一次,他都费心劝戒,可安帝是不会听的。
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厌恶唐皇后。别说生育,唐皇后进宫以来,侍寝的次数都少的可怜。
更别提什么初一十五年节下皇帝来不来,安帝根本不管这些。
他宠爱的女子太多了,后宫粗略算来,也有好几百个女人都是他的。
只要样貌还不错的宫女,他临幸后都给个位份。
<a href="https:///tuijian/fuheiwen/">腹黑文 <a href="https:///zuozhe/xuezhonghuimou.html" title="雪中回眸"target="_blank">雪中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