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278节

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278节

  回到寝殿,他挥退留仁。
  “出来吧。”
  殿内清净,皇帝沙哑着命令。
  不一会儿,就有一年轻后生自暗门款款走出。
  青年风华正茂的年纪,生了极好的一张脸,清轩贵举,玉树临风,却因眉间阴郁,平白败了气质,叫人看了莫名不适。
  “草民参见陛下。”
  神宗倚在榻上假寐,闻言并不叫他起身,只任他跪着。
  殿内再次静了下来。
  青年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也不出声,只安静等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开口。
  烛芯爆了几回,神宗才揉了揉眉心,似是缓过神来。长久的静默令他嗓音愈发喑哑,“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拿朕作刀。”
  青年不卑不亢,“草民不敢。”
  他贸然抬头,目光在烛光映照下发出灼灼光芒,语气里露出一丝小心翼翼。
  “这科新旧党派均有嫡系下场,届时倾尽资源培育的继承人去不了翰林院,却被派去那科学院,大好前程毁于一旦,您说他们会不会恨急创立科学院的顾氏遗党?
  陛下,这世上万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既然揪不出朝中藏匿的遗党,那不如制造争端,叫他们自行斗法。舍这一科进士虽然可惜,但成功树顾氏作靶子,陛下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快意?”
  这是他从谢首辅处新学的手段,刚好回敬谢锡“一桃分三士”挑起的三家争斗。
  青年眼中取而代之的野心几乎藏不住。
  神宗既用他,自然查过他,闻言不置可否,只阴恻恻警告。
  “朕不介意你耍这些小聪明,但别忘了你的筹码,若你再交不出第二位顾命,当知道后果。”
  “草民定不会叫陛下失望。”
  青年并不害怕,反倒信心满满地望向老皇帝,“明日传胪,就请陛下拭目以待。”
  想到明日,他就兴奋起来,袖中手掌因激动攥得死紧。
  谢昭,不是只有你会逢迎,借帝王势掌无上权柄,我,也会!
  第174章
  殿试放榜, 又称“传胪”。
  按惯例要在宫内华盖殿举行一场盛大仪式。
  从黄榜到皇榜,传胪是朝廷给新进士们的排面,也是天子给门生的脸面。
  比起三日前的殿试, 传胪这日氛围本应轻松得多。
  可不惑楼里, 一水儿准·进士们无不愁眉紧锁、面色踌躇, 瞧着不像要加官进爵, 反倒像有去无回。
  顾劳斯心下疑惑, 他扯住原疏后衣领,“今日大喜,你们怎么这表情?”
  原疏比他高出一个头不止, 他扯得不算轻松。
  快一米八的大个儿甚会来事, 察觉是他, 立马弯腰低头矮下身子, 方便他动作。
  可这细节,带来的不是感动, 是赤果果的凡尔赛!
  顾劳斯看着来气,松开手改用脚,一个使劲就给原小七踹了出去。
  半年来, 他天天羊奶、大骨汤,虽也拔高几寸、壮上不少,可耐不住同样的伙食,其他人消化吸收就是比他好,个个蛮横疯长。
  落到最后, 他还是最矮的那个。
  掰着手指算算,这身体今年十七, 勉强还有一两年潜力。
  食补看样子是补到头了,必须要运动健身的走起。
  嗯, 务农就是最好的运动!
  那头原疏配合着他脚力,弹出去数米,嘴里胡乱搪塞着。
  “这不是农水太难,大家都怕考差了日后要跟着你插秧嘛!”
  小顾翻了个白眼,才不信!
  心思却也飘到了其他地方。
  “哎——”他故作郁卒,长长叹了一声。
  “果然,孩子奶大了,就开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了。”
  原疏见他不再追问,忙趁他走神的功夫拖着友军奔向皇城。
  “琰之,今日拿成绩,不用你镇场子,你便在家安心等着吧!外头风大,可莫要再着凉。”
  顾悄:……
  阿嚏!
  外头话音还没落,门扉开合间,一股子穿堂风钻进来,他应景地打出一个喷嚏。
  搓了搓棉袍下有些凉意的手,顾劳斯忽然想到一年前。
  那时,他才来这个世界,懵懵懂懂;那时,他才入族学,穿堂风里冷得原地跳脚。
  转眼,就一年了啊。
  老皇帝,好像已经等不及了呢。
  小顾情报网如此发达,怎么会不知道大家为何反常?
  那日神宗前脚赐下题,后脚他就收到谢大人递出来的消息。
  神宗到底是急切了些,竟又直接拿殿试做试炼场。
  那策问问的不是别的,正是问天下文士,他与高宗孰上孰下。
  “高宗内重外轻,以德稳民,至于国本动荡;朕外重内轻,以武镇疆,至于政伤民累。今问政之得失及天子以何道治国可济万世也?”
  这题不好答。
  且不说,两个都是皇帝,哪是寻常臣子能妄议的?
  就算是皇帝开恩,允臣直谏。
  可若是一个不慎,没有把握好边界,极有可能会被神宗打为先皇遗党。
  大历十九年“绍熙内禅”那道送命题,血泪史至今历历在目。
  彼时太子之位迟迟未定,朝中闹个不停。
  老皇帝春秋鼎盛,江山又来得如此不易,自己还没坐过瘾,怎能容几个逆子惦记?
  于是,借那年殿试,他亲自挖了个大坑,来了一招残忍至极的杀鸡儆猴。
  所谓绍熙内禅,说的是南宋高宗盛年禅位给孝宗,后来高宗去世,孝宗为了服丧,不得不松口让太子光宗参预政事。
  可有了高宗禅位的“优良传统”,本就因立储之事对孝宗不满的光宗,更嫌他老子老也不死,占着皇位碍事,于是借太后及朝中力量,忽悠着孝宗也禅了位。
  光宗登基后,改元绍熙,史上便将这场皇权交替称为绍熙内禅。
  在外看来,这是三代两场父慈子孝的温和权力交接。
  可实际上,其中弊病太多。
  宋高宗二十余年的太上皇生活,如同看不见的手,处处操控着孝宗,致使他在政事上处处掣肘,精神上也遭受巨大折磨。
  尔后,他被太子设计禅位,可乾坤独御、日月重光的无上自由令他不舍放手。
  甚至希望光宗能移植他与高宗的关系,不止要定期到重华宫朝拜自己,所行政令还须在问安视膳之余一一请示。
  如此,不知不觉,竟又嚯嚯出一个自己。
  几代权力核心如此互相扯袖子拖后腿,也不怪南宋朝政日益荒废,一代不如一代。
  这等畸形的权利架构,是神宗对朝堂上下不着痕迹的敲打。
  他还没老而无用到须太子参政监国。
  这种敏感时候,皇帝抛出这道策问,但凡脑子清楚的贡生,都知道要夹着笔作答。
  可惜那时后宫前朝接连斗倒苏侯、斗倒云鹤、斗倒愍王,已生出无限膨胀的自信。
  连高宗倾尽资源铺好的康庄大道,皇子党们都说挖就挖了,现在不过斗几个半斤八两的兄弟,又有什么难?
  众人只当这场殿试是神宗试探,是帝王家再寻常不过的蛊斗。
  败了最多贬戍边疆,可胜了却是江山在握。
  巨大的诱惑如雾迷眼。
  根本无人深思,神宗出这一道题真正的深意。
  众皇子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个彻彻底底的独裁者。
  不止对敌人狠,对不听话的自己人,一样狠。
  不知大难将至的贡士们以笔作戎,各为其主在纸上厮杀,从历史当中寻各种新奇的切入点,为自家主子鼓吹站队。
  直至传胪日,神宗以白布蒙榜。
  在众生惊诧的目光中,缓缓说了他出题的本意。
  “乾道六年,孝宗曾就立储一事向虞允文征询意见。
  虞允文则应‘陛下家事,臣不当与’,随即引寇准当年答宋太宗的话,提醒孝宗‘此事问内人亦不可,问大臣亦不可,问中贵人亦不可,惟陛下独断乃可尔’。
  可见自古忠良皆知为臣本分。
  如今这场,唯有三卷不曾僭越,余下诸人各怀鬼胎,朕不敢用。
  至于此等于江山社稷毫无用处之人,又如何过关斩将入得了殿试,个中缘由,即日起着锦衣卫彻查,场中诸人,便以舞弊案论处吧。”
  说着,他令留仁揭下白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