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一个月了,确实最近到时间了呢。
这抹恶意却无人可知其中因由。
“三日前太师大人告假,目前已传太医诊治,太师恐陛下忧心故而不让奴才们告诉陛下,还请陛下赎罪。”
太监小小的一句话全数展露了太师的势力是有多广,后宫之中人脉多为太师麾下,而他这个帝王做的连所有事情都不知道。
让下面臣子听后太师一脉只感叹太师权势滔天,而陛下只是太师手里的傀儡。
其他的臣子则心思各异,有忧心,有惶恐,有跃跃欲试。
圣凌三日一小朝,主要是重臣回禀政务,不过目前小朝晨会已被太师包揽,五日一大朝,在金銮殿进行,有郑权昭这个小吉祥物参加,故而太师告假郑权昭知道也装作不知道。
“狗东西,再敢隐瞒朕饶不了你们。朕去瞧瞧。”闻卓露出几分急切,就要往外走,丝毫不顾朝堂之上的臣子如何做想。
“陛下不必忧心,太师知晓您有此关怀,必定感激不尽。陛下,已经上朝了,太师定然也不想看见陛下弃之不顾。”看着陛下就要急匆匆的往外走,这朝都不上了,太监当时就急了,赶忙说着。
闻卓又不是原本的昏君郑权昭,也就这么一说,太监一拦,他屁股又坐了回去,百般无聊的看了看满堂的朝臣,脸上似乎挂着的表情就是有事说事,他很无聊,无聊了就像找点麻烦。
“那就上朝吧。”
刚刚那副急切的担忧就好像是昙花一现,说说罢了。
满朝大臣对帝王这般不顾场景就要甩袖离开的样子见怪不怪,连眼神都没波动一下,一个个跟个木头桩子一样等着陛下冷静下来。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随着旁边太监尖锐的喊了一声。
原本就已经准备好,深吸一口气的几个官员拿着折子,眸子里有着一去不复返的壮士之感,其中一个官服的大臣率先走出列。
“臣有本启奏。”
闻卓眉眼轻轻往下撇了撇,挥了挥手,应允了。
“京都暴雨已连下三日,恐有水患之危,城外已有回禀河流决堤前兆,如此下去城外百姓恐会遭受危害……”臣子开始絮絮叨叨的说着。
“工部何在,如此重事就没有一个人能够前往治理么!朕要你们何用!都是一些酒囊饭袋么!”闻卓在臣子话还没说完之时,就抢先大怒的说着,拍了拍前面的案几,目光都带着怒意。
面对陛下的震怒,工部上上下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个不敢轻易出声。
“臣等惶恐,请陛下恕罪,臣等立马办理此时,只是大雨倾盆不停歇,此为天灾矣。”最后工部尚书站了出来,一张老脸颤颤巍巍的说着,撇了撇已经出列的武将,把话题顺势引到天灾之上。
“臣上朝之际偶听闻民间传言,京都大雨倾盆三日未见停歇之相,恐因何祸事触怒上苍,故而降下天罚大雨倾盆,恐是有何冤屈,还请陛下测查此事。”又有一个臣子走了出来,朝着闻卓拜了拜。
这话一出,对此所说的冤屈一事异常的明显,唯有魏家无论是大臣还是百姓都皆知魏家不可能叛国,如有对昏君不满之语恐是确有此事。
可因一句醉后胡言落得魏家满门抄斩,实乃太过于狠毒。
魏家为圣凌赴汤蹈火如此多载,实数不该,而圣凌春季从未有过大雨三日倾盆毫不停歇之相,恐也是上苍降下悲慨。
“臣觉此事恐怕是上苍在指魏家一事另有隐情。”
“臣有本启奏,魏家从古至今都忠心耿耿为圣凌千秋基业赴汤蹈火,无数魏家男儿驻守边疆护圣凌百姓安康从而殒命,魏家自古门风清正实乃举国忠臣,绝不可能有叛国之举,此上苍三天倾盆大雨圣凌史上也前所未闻,百姓都在传言是恐是魏家冤情警示,还望陛下安抚民心,三思后处理魏家此事。”
“臣附议,臣听闻上苍降下天罚,恐是对陛下的告……”一个臣子磕磕绊绊的说着,面对帝王的目光注视话语未尽。
“请陛下收回成命,彻查魏家此事!”无数大臣跪了一地,真诚的逼迫着帝王做出抉择。
可见朝堂之上帝王龙椅上,年轻的帝王嘴角流淌着一抹冷笑,好似被触怒了一般,他就静静的听着臣子们一个个的肺腑之言,就好像他这个帝王能被一群蝼蚁指责。
血色好像弥漫上他的眸子,他的目光就宛如看着逼迫他改主意的臣子们如一团死物。
“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有龙威镇压,你等宵小之言,是何居心!上苍以及圣凌列祖列宗自会庇佑陛下,且把议论君上叛国之徒捉拿就触怒上苍等不良之言带上朝堂,满嘴皆是为了魏家求情,这天下可已改姓魏,你等已臣服于魏家?”
“陛下,如此狼子野心之举,还望陛下明察,尽快把此等不忠不义之徒绳之以法。”
“尔等如此之言,可忘了魏家抄家之时寻得的证据,通敌叛国证据确凿,尔等为如此罪该万死千刀万剐之辈求情,可是置圣凌江山何在,置陛下何在?”
朝堂开始吵闹起来,太师一脉恨不得立马让魏家死干净,自然不能任由武将给魏家求情,所以当形式往武将上偏的时候,立马跳出来指责,闻卓没有说话,脸上挂着怒气就这么百般无聊的看着下面的臣子吵吵闹闹。
古代封建迷信敬畏鬼神论,京都连下三天大雨引起京都周边一些地区洪水灾害从而联想到魏家,并且用计处理这件事,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