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去后面瞧瞧还有新的砚台没有。”秋泓平静地说,“然后把这个缺了角的收好,不要叫旁人看见了。”
杨旺赶紧点头:“是。”
“还有,”秋泓的视线转向了他,“方才钱奴儿来过?”
杨旺弱声弱气道:“来过。”
“他都说了什么?”
对上秋泓那双清冷淡漠的双眼,杨旺的心不由向下一沉,他压低了声音,回道:“沈相向他打听王公公的来历,钱公公说了一些,我没怎么听清。”
“那就捡听得清的说。”秋泓一撩衣摆,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太师椅上,他端起一盏茶,嗅了嗅其中香气,“钱奴儿说明白,王吉是打哪儿来的了吗?”
杨旺吞了一口唾沫,小声回答:“钱公公说,王公公当年是北牧人从南边掳来的平头百姓,家里没什么亲眷,外头也没什么好友,因此王公公本家好像不姓王,他是认了从前宫中的一个老太监做干爹后,这才改了姓。”
秋泓静静地听着,一句话也没说。
“还有就是……就是方才沈相说的事了。”杨旺目光一闪,补充道,“而且,钱公公还讲,他已顺着沈相的意愿,背地里劝陛下……”
“劝陛下什么?”见这小太监忽然沉默,秋泓抬目看向了他。
杨旺虚虚一笑:“劝陛下,这回建中大捷,在边关犒赏就可,不必召陆帅回京述职了。”
“是吗?”秋泓不咸不淡道,“沈相不希望陆帅回京?”
杨旺支支吾吾:“这,这我也不懂……”
秋泓摆了摆手,没有为难他:“把你上次在山楂胡同里找到的那个人是谁,长什么样子,穿什么颜色衣裳告诉我,我今日散衙后,要亲自去见见他。”
杨旺一愣:“次相,您要亲自见她?”
山楂胡同就在北都那条著名的烟花柳巷里,杨旺随着南廷回京后,也只去过一次,还是奉王吉的命令,去那里找人。
“次相,”他好心道,“那地方不干不净,您还是别去了。”
“将那人的身形相貌写下来,写好了送去暖阁。”秋泓不理会这话,他放下茶盏站起身,掸了掸衣袍,“我在后面歇着。”
这日傍晚,夕阳西下时,一架不起眼的小轿子从太宁城侧门而去。轿旁有一身着布衣的随从,这随从的脸上带了一副面巾,离远了看,瞧不清面容。
因此,三三两两散衙的官员谁也不会知道,那轿子旁的随从是天极皇帝身边的大伴太监王吉,而坐在轿中的人,便是当朝次相秋泓。
“老爷。”王吉轻声叫道。
秋泓坐在其中,听到这声称呼后眼皮轻轻一跳,但随即,他便敛神收色,掀开窗帘问道:“到了?”
王吉一颔首:“再往前走过那条窄巷,就是山楂胡同了,要不要小的先进去瞧一眼?”
“不必了,”秋泓俯身下轿,他扫了一眼肃立在旁的轿夫,轻声回道,“铜钱儿,你就在这里等我。”
皇庄茯苓酒楼,当年因明熹皇帝在此“遇袭”而关停了半年,此后换了招牌,摇身一变成为“万山茶舍”,这才重新开张。
秋泓算是这里的常客,老板许宁远远瞧见了他的面孔,便急忙哈着腰跑到近前,恭迎道:“哎哟,次相您今儿个怎么来了?”
秋泓不疾不徐地摇着一把圆光扇,目光在茶舍一楼中扫视了一圈:“有个在此抚琴的小倌儿,细长脸,桃花眼,今日可来了?”
许宁一听就知道秋泓说的是谁,他呵呵一笑,抬手向楼上请去:“相爷您移步雅间,小的一会儿就把人送到房中。”
秋泓挑着眉看了一眼许宁:“许老板可千万不要告诉旁人,今晚我来了。”
许宁笑容未改:“那是自然。”
茶舍清雅,丝竹管弦悠扬。亭台楼阁之中,尽是吟诗作对的读书人,其中还有几位是翰林学子的打扮。只是当秋泓看去时,那几人却立刻低下头,转身走了。
“你来找琵奴?”等进了雅间,一道熟悉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
秋泓似乎早已料定这屋里还有旁人,他丝毫不见惊讶,反而一笑:“‘封天大侠’不在京中,但京中有什么人,出了什么事,大侠倒是很清楚。”
话音未落,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走出了屏风,他抱着刀,脸上挂着些许玩味的笑:“秋次相不在边关,可边关有什么人,出了什么事,次相也很清楚。”
秋泓眉梢微扬,没答此话。
这时,敲门声响起,许宁在外毕恭毕敬地说:“相爷,人来了。”
原本藏身在屏风后的人轻哼一声,抬腿一踩桌凳,飞身跃上了房梁。
秋泓从容地往软榻上一靠,提声回道:“进来。”
许宁送到他面前的,是位宽肩窄腰、个头瘦高的琴伎,此人戴着面纱,怀中抱着一把琵琶,身上穿着锦缎披帛,手足间分别挂着十个银环,走动起来,叮当作响,清脆可闻。
“行礼。”许宁命令道。
此人款款下拜,却不言语。
“这就是琵奴?”秋泓淡淡问道。
许宁赔笑:“正是,不知相爷满不满意?”
“还行。”秋泓挥了挥圆光扇,“你下去吧。”
许宁松了口气,用余光扫了一眼乖巧而立的琵奴,转身出门,为两人合上了帘子。
屋中香烟缭绕,薄纱轻幔,窗边一角月光,映着软榻上人的半张面庞,引得原本低头不语的琵奴忍不住抬起头,向上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