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这思想很危险啊。
  季汐摇头,说道:“刘备从一县尉升至州牧,用了二十四年。曹丞相二十岁举孝廉,位极人臣时已经四十二岁了。
  孙权虽是与你我同辈,但他是继承父兄基业。
  青州、幽州、徐州三地属于曹丞相的势力范围,若是起兵反曹,必然会延缓统一进程。
  由曹魏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
  青州、幽州、徐州三地的百姓生活安定,你忍心让他们再度卷入战火当中?”
  曹孟德奉天子以令不臣,反曹就是反汉。
  荀爸爸一定会很失望。
  王伯舆明白了季汐是想跟着曹丞相干,并不执意反对。
  但该提醒的还是要提醒。
  他说道:“赤壁之战之前,曹丞相不听贾诩的劝说执意南下,最终赤壁之战惨败,事后悔之晚矣。
  最后拿定主意做主的人是曹丞相。
  曹丞相肯听你的还好,若是不听你的,你当如何?你又能如何?”
  王伯舆说完叹了口气。
  就比如现在,县令不肯听他的,他也是无可奈何。
  季汐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郭奉孝,郭奉孝料事如神,善于出险招,出奇招。
  当年,很多人都不赞同征讨乌桓。
  是郭奉孝力主曹孟德北征乌桓,但是路遇天灾人祸,若非曹孟德运气好就死在半路上了。
  曹孟德对郭奉孝有一种迷之信任。
  王伯舆说赤壁之战之前,曹孟德不听贾文和的劝说执意南下,最终赤壁之战惨败。
  然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孟德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荆州,在军队士气高涨时顺势南下伐吴,至少有五分胜算。
  统一天下的心太急,所以冒进。
  曹孟德多年后想起这事,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可见若是郭奉孝相劝,必定会听。
  季汐知道曹孟德是将他比作郭奉孝的,他应该也能继承这种迷之信任。
  别人都劝不动的事情,他能劝动。
  渭南之战时,曹孟德肯听他的建议就是很好的例证。
  就算是劝不动……
  季汐回复王伯舆:“曹丞相发布招贤令,广纳贤才,底下能人众多,便是不听我的,还有其他人。再说了,曹丞相自身的谋略就不低。”
  不得不说,曹孟德本身就是个军事家。
  季汐都这样说了,王伯舆没什么好说的了,顺着季汐的话道:“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都支持。”
  婶母毒杀他叔父并诬陷于他。
  若不是季汐明察秋毫,他不光会一直被婶母蒙在鼓里,且免不了一顿牢狱之灾。
  更主要的是,他和季汐投缘。
  季汐有内政小能手王伯舆的协助,政绩考核十分优秀。
  晋升就差最后一根稻草。
  年末,各地的案卷卷宗都要汇总到廷尉,由廷尉审核。
  尤其是人命大案。
  廷尉是东汉末年的官名,为九卿之一,掌刑律的执行。
  现任廷尉是曹孟德的人。
  他知道丞相对曲城县令季汐极为看重,所以对曲城县交上来的卷宗特别上心。
  丞相迫切的想将季汐调回朝廷。
  现任廷尉在查看曲城县交上来的卷宗时,就像是想尽办法给学生送分的阅卷老师。
  季汐没有让他失望。
  他在看到王翁的妻子王氏的卷宗时,差点就拍桌狂欢了。
  这可是人命大案。
  季汐每一步都遵循律法,从头至尾将案件审理的非常漂亮,无可指摘。
  此案人证物证俱全,无误判可能。
  现任廷尉心情愉悦,立即抱着卷宗去向丞相邀功,咳,是替丞相分忧。
  一路上走路都带风,还想蹦两下。
  有了这份卷宗,不需要等到明年,今年就能将季汐调回京都。
  季汐当一方县令,实在是屈才。
  “哈哈哈哈……”曹孟德看到这份卷宗,当场就嘉奖了现任廷尉。
  自古有向天子举荐人才的制度。
  曹孟德立即就上表天子,举荐季汐出任豫州别驾。
  刘伯和只能无奈同意。
  正旦将至,季汐回家过年,年后就不用再去曲城县上班了。
  王伯舆随季汐一起来了邺城。
  他在曲城已经没有家了,只有一个与他离心的堂兄。
  刚进城,王伯舆就与季汐告别。
  王伯舆说道:“我不想让荀令君知道我的存在,住驿站就好。”
  县令的主薄也是个官,可住驿站。
  驿站是官方办的官驿,汉朝时比民办的民驿住宿环境要好。
  季汐不解地问道:“为何?”
  他还想将王伯舆介绍给亲朋好友认识呢,说到底还是没有歇了为王伯舆谋前程的心思。
  认为王伯舆跟着他有些屈才。
  王伯舆再次表忠心:“我为官,只是因为想跟着你。”
  虽然明察秋毫是县令的职责所在,但是感谢还是要的,更何况这县令不是一般人,在渭南之战名声大噪。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季汐只好依着王伯舆的意愿。
  王伯舆一心只想跟着他。
  他心中隐隐有些兴奋,没想到自己居然收小弟了,想着不能亏待了小弟,于是掏出了一个钱袋递给王伯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