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新来的县令看起来当真是个好官,只是时运不济,遇上县里出了人命案。
  若不能早日结案,会影响政绩。
  数日后,远赴琅琊的县尉将死者的侄儿王伯舆带来了县衙。
  季汐开始升堂,审理王氏的案子。
  有邻居目睹王氏往甑(蒸锅)里倒入白色粉末,而王氏手上装白色粉末的盒子原是装铅粉的盒子。
  因为有目击者,且在王氏的房中又搜出了铅粉,罪证确凿。
  案子已经很清晰了。
  这次升堂的目的,主要是在苦主面前询问王氏母子的作案动机。
  王氏拒不招供,眼中满是怨恨。
  王氏的儿子怕母亲会被用刑,招供道:“回禀县令,堂弟的父亲,也就是我大伯早逝,是家父抚养他长大的。
  他天资聪颖,深得家父喜爱。
  明明我才是父亲的儿子,父亲却更看重只比我小一岁的堂弟。
  吃的穿的用的都先紧着他。
  街坊邻居都传家父对堂弟爱如亲子,堂弟对家父也十分孝顺,传为了佳话。
  可我这亲子的待遇却不如堂弟。
  家中资源一度向他倾斜,可他又不是我亲兄弟,凭什么?
  就凭他父亲死的早?
  堂弟名声在外,十七岁的时候得东莱郡守的赏识,征召他担任府吏。
  我家养他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没干多久就辞官不干了,理由是不喜欢当府吏。
  我家又得继续养着他。
  这些年他在外游学开销巨大,一应开支都是我家供着。
  而我换根新毛笔的钱都没有。
  家父给他花钱十分痛快,对我和母亲却十分吝啬。
  有这样的父亲,不要也罢。
  数月前,出外游学的堂弟捎来了家父爱吃的酸菜。
  我便怂恿母亲往酸菜里放铅粉。
  县令,我才是毒死王翁的主谋,母亲他是被我逼迫的。”
  说到这里,已经是带上了哭腔。
  王氏听到这里,不愿意让儿子替她顶罪,终于肯开口了:“县令容禀,这事和我儿无关。
  都是我一个人干的,他毫不知情。
  王翁太过于偏心,民妇气不过,一时糊涂就动了歪心思。”
  她的郎君富养侄子,穷养亲子。
  侄子没继承权,只要郎君死了,家中财产就都是她儿子的了。
  这便是她的杀人动机。
  季汐问道:“你为何要嫁祸给王基,又是如何嫁祸的?”
  明知顾问,只是为了走流程。
  王氏母子如果不来报官,王翁就会被当成病逝,不会东窗事发也就不会变成刑事案件。
  报官和自投罗网也没多大区别。
  从宋神医的口供来看,是王氏主动向王翁提出要请宋神医来家中吃饭的。
  这是故意要往刑事案件上靠。
  王氏当真就那么恨王基,宁愿冒着东窗事发的风险也要将杀人的罪名嫁祸给王基?
  不论真相如何,这些都是要记录在卷宗里的。
  王氏眼神躲闪,小声嘀咕道:“这不是看新来的县令年少,好糊弄吗?能一举铲除王基,多好的事儿?”
  她也没想到她往甑里倒铅粉的时候,会被邻居给看见啊。
  季汐没听清,说道:“大点声。”
  王氏的声音太小,就只有站在她旁边的王伯舆听见了。
  王伯舆不着痕迹的离王氏远了些。
  他在回曲城的路上就曾哭过,此刻还处在叔父去世的悲伤之中。
  万万想不到婶母竟恨他至此。
  王氏哪敢大声将之前的话重复一遍,改口道:“从几个月前开始,王基每隔一段时日都会捎来几坛酸菜。
  王翁最爱吃酸菜,我儿不爱吃。
  民妇便想到在每坛酸菜里都倒上少量铅粉,再密封好,就可以说成是王伯舆在酸菜里下了毒,要将一家人都毒死。
  为此民妇还特意邀请宋神医到家中吃饭。
  因为少量的铅粉毒不死王翁,所以民妇在煮酸菜的时候才多倒了些铅粉进去。
  民妇告诉宋神医酸菜是王基捎来的。
  宋神医必然会怀疑毒是王基下的,民妇的嫌疑就能洗脱了。有宋神医作证,报官也不显得突兀。
  这些我儿从头到尾都毫不知情。”
  有物证,再加上宋神医的从旁佐证和目击证人的证词,以及王氏的招供,王氏的罪名已经可以定下了。
  而王氏的儿子若真的是毫不知情,应当无罪释放。
  疑罪从无,王氏的儿子当庭释放。
  王伯舆想在叔父的灵前祭拜,却被堂兄赶出了家门。
  “这个家容不下你。”王氏的儿子丢下这句话,“碰”的一声将大门给关上了。
  王伯舆落寞地离开了。
  在公堂之上,他未曾说的是,叔父当年穷困潦倒时是他父亲一直在帮助叔父一家,帮叔父一家摆脱困境。
  而他父亲去世后,家中财产全部归叔父所有。
  然而这些他堂兄不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只是这么多年都不愿意提及罢了。
  原以为的兄友弟恭,也不过如此。
  若非来了个年少的新县令,婶母以为新县令好糊弄,凶相毕露。
  叔父的死就会被断定为病故了。
  他将永远都不会知道叔父去世的真相,傻乎乎的供养婶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