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古代爱情>朝闻道> 第46章

第46章

  “然今,中书省掌诏命,门下省掌封驳,尚书省掌施行,军国大事多过于中书省,所以臣乞请,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徙政事堂于中书省?”齐珩讶然问道。
  现而今中书省是王铎为首长,若真应了崔知温所请,岂非中书省之权愈加庞大了?
  这崔知温莫非是昏头了?
  “卿确定?”齐珩又问了一遍。
  “臣笃定,不止徙于中书省,并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印,重选入中书门下的官吏。”
  名为w.l迁徙,实则是重洗政事堂。
  政事堂在国政中地位尤殊,军国大事,均要由政事堂诸臣商讨过后才能告知天子,由天子下达诏命。天子虽掌握最高生杀大权,但大多数都是循照着政事堂诸公商讨一致后的决定。
  便是贵为天子,也需受政事堂诸公的掣肘。
  齐珩便是再不满政事堂,若无正当理由反驳,他也还是要照政事堂呈上来的结果下达敕书。
  入政事堂的官吏多数与王铎有旧,虽然名为“诸相公议事”,由各相公商讨,但因这旧情,实则朝政多掌握在王铎手中。王铎可谓“军国大事,悉归中书令一人矣。”
  齐珩对此,早已不满。
  可他亦无解。
  朝中高官多是士族出身,今朝虽不似伪朝【7】,士族门阀力压皇室。但余威仍在,也算不容小觑,从高宗至齐珩一朝,一直有意通过科举提拔寒门,打压士族,终究效果不显。
  士族之所以为士族,终究是诗书礼教盖过那些寒门庶族的。
  只看科举廷试前三,多数出自世家。
  纵使齐珩有意抬高寒门学子,也还是力不从心。
  皇室、士族、庶族、百姓,这四者关系向来是最难分别。
  当初便是齐珩,有意放权给王铎,借机打压那些根基极深的世家。原因无他,王铎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关系极为微妙。
  王铎虽出身于庶族,却是实实在在的有才之人,这是齐珩所肯定的。
  这在士族当道的大晋,算是不多见的一道风景。
  他自认太原王氏之后,但在经过数百年沉淀的世家大族眼里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可在那些家道中落的士族子弟眼里,王铎便是太原王氏的后代。
  这样的人,有才又有名望,又不会助长士族气焰,齐珩缘何不用?
  但终究,易在放权,难在收权,王铎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甚至已经成了可凌驾于皇权的权臣。
  齐珩有意收权,但没有理由,王铎办事谨慎,齐珩找不到一丁点的错处。他便是有心,但师出无名,还是得歇了这心思。
  当真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可见,“名”之一字,也是能压死人。
  “卿的提议甚为不错,但政事堂也不是个傻的,对吧?”
  政事堂那帮老家伙要是知道崔知温刚出来就整这么一出,怕是要把他清河崔家给掀了。
  触及到自己的利益,谁都不会松这个口的。
  “政事堂是不是傻的,臣不知,但臣知,中书令不是傻的。”
  崔知温胸有成竹,他笃定,王铎一定会赞同他的这份提议。
  由王铎来促成此事,不费吹灰之力。
  “缘何?”齐珩问道。
  崔知温复而又道:“政事堂如今的秉笔宰相是裴戎。”
  入政事堂者虽都为宰辅,但却又高低之分,王铎虽为中书令,是中书省首长,但在政事堂,不居首位。
  居首位者是裴戎,裴戎出身河东裴氏,根基深,名望高。
  政事堂之首便是执政秉笔,即便是王铎,他也要屈于裴戎之下。
  “具臣所闻,裴戎曾因家奴之事与中书令生隙,二人生怨,王铎已然生了取裴戎而代之之意。”
  “若陛下助他成此事,陛下认为,他难道不会顺陛下的意么?”
  “徙政事堂这便是名正言顺的借口,王铎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崔知温淡淡道。
  徙政事堂,不仅是天子重洗政事堂的借口,也是王铎堂而皇之再进一步的借口。
  这无论是对天子,还是王铎都有利无害。
  即便平时王铎与齐珩再不睦,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也会毫不犹豫地联起手来。
  这便是人性。
  “可此事便就算由王铎来办,也不一定办成啊。”齐珩质疑道。
  “中书令在朝多年,虽然不是执政秉笔,却胜于执政秉笔,陛下认为这是为何?”
  “因为政事堂那帮家伙被中书令拿捏了证据。”崔知温面不改色道。
  齐珩气得哼笑一声:“贪污的贪污,卖官的卖官,狎妓的狎妓,朝廷的蠹虫,朕要换的这些人倒是没一个清白的,算不得冤枉他们。”白义曾经暗查过这些人的底细,因此齐珩一清二楚。
  “正是。”
  齐珩听此,转了转手上的扳指,倏然一笑:“卿还真是将人性算的......”
  “毫无疏漏。”齐珩说出了最后四字。
  那么,就按照崔知温说的来做吧。
  “卿就今日提议拟一劄子出来,明日廷议,论列此事。”
  “臣,遵旨。”崔知温打揖领命。
  “忘了问卿一句,卿身上的伤还好吗?”齐珩还记得在御史台狱见到崔知温时,他满身是伤,不忍直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