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林清和马上解释了刚才的话只是说左丘栾不愿意麻烦同窗和先生,并不是意味着最近的课业成绩不好,还向左家人说了好几件左丘栾在书院里发生的趣事,引得两位老人家哈哈大笑,左夫人的脸上也有了明显的笑意。
  抓住这个好机会,林清和趁机问了左丘栾在家里是什么样子,平时有什么喜欢做的事情。
  左老夫人笑呵呵地回答:“栾儿在家中常来我们两个老货的院中陪我们说说话,捏捏肩,吃吃饭,孝顺长辈,也时常在书房中温书,下人路过书房时都能听见他的读书声,可谓勤勉,在家中也不曾懈怠。至于喜爱做什么……小时候倒是会出门施舍,长大了……”
  左老夫人陷入了沉思,栾儿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爱好……
  顺着这个问题,左夫人一下子也想不起,栾儿有什么喜欢做的事情,扪心自问,她是个不合格的娘亲。左夫人沉默下了脸色,面上也没了笑意。
  林清和就知道古代教育哪有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喜欢做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只会为子女规划好他们认为好的未来一生方向。
  好半晌儿,左老爷子才杵着他的拐杖洋洋得意的说道:“你们婆媳俩都别想了,栾儿喜欢帮他娘亲算账本,他亲口跟我说的,做不得假。”
  他朝林清和得意的眨眨眼睛,还是老爷子我厉害吧。
  “看来左学子的爱好比较特殊,喜欢帮娘亲算帐本,又孝顺又有益于学业的进步,怪不得左学子所有的科目算学最好,连先生都在课堂上夸奖,原来是家学渊源。”林清和笑若春风,“很适合往户部这个方向去发展,不然这么好的天赋算是白费了。”
  左夫人瞬间从失神中恢复过来,你说什么,户部?连老两口的兴致都被林清和提起来了。
  “你……林先生,您刚才进门说的那个什么个性化教育是说这个方面吗?”左夫人不愧是常年在生意场上做交易的人精,一下就联想到了林清和刚开始说的家访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子的情全面况,定制个性化教育发展路线。
  “青山书院成立时间是不长,左夫人不要忘记了家父之前是做过朝廷官员,且朝中现在也有家父的好友,青山书院也有几位师兄目前在朝廷为官。”林清和朗声笑道:“他们非常清楚朝廷官员制度,需要什么样的官员,怎么样为官,官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左夫人听得呼吸急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教学科目一出来,栾儿何愁未来,其他书院半点也比不上青山书院!
  学,必须在青山书院学,往死里学!
  --------------------
  第10章
  左丘栾在他不知道的时候,他不断学习的未来生活已经被敲定下来。
  对于林清和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家访,不仅将家长为孩子转学的想法打消,还为书院拉来了一个提供实习岗位的机会。
  没错,林清和画大饼画到最后还说出了书院将为学子提供一些岗位进行做官技能的模拟测试。就比如,作为一个县令如何让百姓不流失到其他繁华的县,那当然是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百姓有田地耕作,农闲时还可以到县里寻找散工,多挣几枚银钱过一个好年。
  那如何为县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商的重要性就出来了,只有县里商铺生意旺盛,自然会引来大量的人流,商铺就会找牙行招人,如此循环,县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蒸蒸日上。县里的税收就会增多,作为县令,升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因此,做官不得不知道要怎么做生意,还要知道经商上的困难,为商户求得公平的市场环境。
  左夫人当即决定为儿子旬休回来开如何经商的小灶,作为一个世代经商的人家怎么能比别人差了去,还对林清和许下诺言,若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林清和顺势说出,若左夫人能让青山书院学子参观左府名下的产业如何经营以及为学子模拟测试时提供一些符合的工作岗位就再好不过了。
  左夫人稳住表情,带着淡淡的笑意答应了林清和的请求,还亲自送林清和出府,足见左夫人对左丘栾未来的重视。
  林清和被左夫人亲自送出府的一幕被不少居住在附近的百姓看见,都在纳闷着左夫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年轻的书生这么热情。
  有人看出这是青山书院的林清和,又听闻林院长最近卧病在床,青山书院的先生和学子都跑了不少,林清和此次前来如无例外应该是挽留左府的独生子左丘栾继续在青山书院进学。
  看来青山书院真的没落了,居然还为了挽留学子登门拜访,有辱斯文,连带着拉低了其他书院教书先生的底线。
  但是为什么左夫人会这么热情的送林清和这就非常让他们不解了,商人往往无利不起早,能和左府一起做邻居的往往都是生意人,他们一细品,莫不是左府要开始涉足书铺的生意了?可,左府主要经营的业务是船运和书肆格格不入。
  也有人猜测林清和想将无法挽救的书院卖给左府。
  见林清和路过,这些生意人不管心里是什么想法,面上还是见人就带着三分笑意,热情的打了声招呼:“林举人好,今天怎么来西市了,要买什么可以报我的名字,有优惠。”当然,若是生意成了,本人还能在其他商户那里获得一份佣金。
  谁说古人经商手段不够多,优惠都出来了,林清和笑笑道:“今天来左府进行家访,和左夫人聊聊她儿子,方便书院对左学子因材施教。这位老爷有兴趣到青山书院来参观一下吗?最近书院在进行改革,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新鲜科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